6′56″

视频 | 记者观察:“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发“新芽”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瑞 张逸云(实习记者)

2023-04-02 20:14

今天(4月2日),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圆满闭幕。自1960年“上海之春”音乐节第一次举办以来,这项活动就以提携、扶持新人成长为宗旨。今年的“上海之春”,共有42台演出、12项主题活动、3个节中节、4个征集活动、5项教育成果展示,其中40%以上是“新人新作”。“上海之春”这棵六十多岁的老树如何萌发新芽,记者开始了持续半个月的观察。

 

上海歌剧院排练厅


2023年3月14日,上海歌剧院排练厅内,原创交响诗《复兴的大地》正在彩排。这部作品以《春天,请在我们中国落户》为序曲,分《大地的梦想》《水珠与湖泊》《开路之歌》《希望的钟声》《大港抒情》《浦江新梦》《心花盛开》《向往大海》八首诗歌谱成的八个乐章,邀请了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创作诗词,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刘灏和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钢琴家许忠共同谱曲,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黄景誉导演。同时,许忠担任本次交响诗指挥,印海蓉、佟瑞欣担任朗诵,首演阵容中,有方琼、石倚洁、沈洋、董芳这些从“上海之春”走向世界的歌唱家,也有韩蓬、徐晓英、宋倩、于浩磊、熊郁菲等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的演员,此外,合唱团部分包括了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和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的成员。



《复兴的大地——献给新时代的交响诗》是本届“上海之春”的开幕演出。我们三次走进上海歌剧院排练厅,观察指挥家许忠带领两百多人的交响、合唱、朗诵团队,通过一次次彩排,对作品进行精细打磨。刚在北京参加完全国两会的许忠对这部新作品的排练格外细心。在《浦江新梦》这个乐章,在弦乐的共鸣中,他加入了男女声二重唱和民乐琵琶、竹笛独奏形成呼应。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他几次停下来,和这段男女生二重唱的演员韩蓬、徐晓英沟通,“因为我有琵琶在后面,稍微平均一点,要稳一些,还是可以深情地展示黄浦江两岸的新动向……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你看到了嘛?H这个地方,你提醒我,配器上还可以再加点东西,我觉得稍微单薄了一点。”


同样刚参加完全国两会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印海蓉也在排练现场全情投入。“人的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绮丽发出惊叹。当你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生出欣喜,当你为人间的朴素真情和大善大美震撼,你的心花便会粲然开放。”对这部原创作品的打磨过程,她全程参与其中,她很清楚指挥许忠和整个团队希望这是一部好听、好看的交响诗,一部献给时代、献给人民的作品。“我的朗诵跟音乐的配合,基调、节奏一直是在音乐进程当中的,而且后面还要插上合唱部分,朗诵、音乐、合唱它是无缝衔接的,所以这都是在一次次的排练过程当中去不断地完善、去磨合的。”


上海民族乐团“95后”青年琵琶演奏家刘嘉


在排练现场有许多年轻人是第一届参加“上海之春”,像许忠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就会现场示范:“你们自己拉民族的作品的时候,肯定是要这样拉的,否则肯定不对了。中国作品就是有这个特点,在这种小细微的,你稍微靠近一点就可以,我们弦乐走一下。一二三。”这部开幕原创作品,除了有名家压阵,也给了更多“95后”“00后”新人参与创作的机会。比如上海民族乐团“95后”青年琵琶演奏家刘嘉、上海音乐学院三年级的“00后”学生郑迪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05后”巴扬专业学生刘弋维。


虽然已经登上过许多独奏的舞台,但是让擅长即兴的竹笛融入要求严谨、精确的交响,新人郑迪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第一次和有名的这些美声歌唱家合作,让我觉得竹笛在和美声,包括和这么大的乐队合作情况下,其实不一定声音响就是好听。因为交响乐团的共鸣很强,是跟我平时和民乐合作是不一样的。”还在上中学的刘弋维和郑迪一样有音乐天赋,她在第三乐章《开路之歌》引子部分负责巴扬的演奏。她和许多新人一样,希望能有机会和大师同台,能登上“上海之春”这样专业的舞台得到更多的磨练。“每一次上台,每一次都会有收获。因为手风琴是一个独奏性乐器,从来没有走进乐队去和乐队一些匹配,所以这个就更能让我收获到一些,就比如说这个地方它要强我就要弱一点,稍微让一让这样的。双声部这个合作配比的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00后”学生郑迪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05后”巴扬专业学生刘弋维


和过往“上海之春”留下的所有经典作品一样,《复兴的大地》也经历了一次次的修改和打磨。到正式开幕演出为止,乐谱已经修改过至少八次。推新人、出新作是“上海之春”的优良传统。《红旗颂》《梁祝》《白毛女》这些经典作品在“上海之春”诞生,朱践耳、俞丽拿、吕其明、陈钢等一大批艺术家早年间也是在“上海之春”崭露头角。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告诉我们,“‘上海之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个音乐节,当年1960年的时候,我们就是希望打造一个上海的市民都能够参与的,又是能够推出上海的真正的优秀的音乐文化的这样一个节庆。现在我们就努力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观众群,我们会做不同的细分演出,来吸引不同的观众。”


《唱支山歌给党》曲作者朱践耳与歌唱家才旦卓玛


何占豪、陈钢、俞丽拿合影


“上海之春”重视音乐普及,扩大高雅艺术的欣赏人口,推动城市的音乐文化进步,已然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在《中华创世神话》音乐会彩排现场,上海轻音乐团团长董德平和我们分享了培养新人的经验:“ 我们现在要接地气,让老百姓能看懂,特别是孩子能看懂。要国潮国风,要把咱们中国的元素用最潮的方式表现出来。要压担子。现在我们的团里边的创作能力最强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又能这个编曲,还能作词,还能进行音乐制作。这样就让我们音乐的整体风格年轻起来了。”


除了让一大批音乐专业在读的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上海之春”,音乐节艺委会在保证节目艺术水准的前提下,还邀请了一些有广泛受众的商业团体,带着各自的作品走上“上海之春”的舞台。在浦东新区自得琴社的排练室里,我们旁听了《琴为何物·孤烟直·唐》自得琴社音乐会的彩排,社长朱里钺对社员们现在自得其乐的创作状态很满意。“ 我们这里应该是以上海音乐学院的民乐演奏专业的研究生在读或者毕业生居多。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同年龄层的观众兴趣爱好是一样的,他们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这次邀请像我们这样比较新的一个团队,或者类似像彩虹室内合唱团这样的团队,主办方也是希望为艺术节为它增加一点新意,我觉得这个是对我们的期待。”自得琴社的亮相,为“上海之春”带来了一批年轻的“破圈”粉丝。乐迷们说,自得琴社的舞台是“会动的音乐古画”,是受到年轻观众追捧的新国潮音乐。


自得琴社作品


如果说新人新作是“上海之春”永恒的话题,那么以老带新则是“上海之春”不竭的源泉。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和我们分享了“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的近况,“近十年据不完全统计,新人新作就有130多台。优秀的艺术家和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经过非常长时间的这样的磨砺才能出来,包括廖昌永、孙颖迪,舞蹈家辛丽丽、黄豆豆,都是不断地去和‘上海之春’结合,通过这个舞台逐渐走向成熟。不但他们自己,实际上在他们培养的弟子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被他们带出来。”


近些年来,“上海之春”兼顾艺术价值、受众需求,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除了继续在“海上新梦”平台上挖掘潜力,艺委会专家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让“上海之春”这棵“老树”生长出更多春天的“新芽”,并在未来开出繁花,结出硕果。对“上海之春”的未来,周湘林充满期待,“你像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也是为这个新人新作做了多少铺垫,这持续这么多年,但是还不够。社会力量太少,这个和国际接轨还不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很多国内外的企业家他没有这个意识去投资高层次的音乐节。我们应该共同设定好艺术发展的这一个道路,然后有一些社会力量去关注新人新作,这个关注要很无微不至,这样可能容易出现这样好的人才。”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张逸云(实习) 影像记者:吕心泉 徐玮 朱晓荣 李响 编辑:陈瑞霖 李姬芸)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