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

视频 | 诗书画之古籍今读|传世孤本:宋本《韵语阳秋》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6-01 18:45

我们都知道,中国第一部“诗话”产生于宋代,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六一诗话》篇幅不大,但内容却包含很广:有品评诗人诗句的,有表达诗学理念的,也有记录诗坛趣事的。由此,诗话便成为了中国诗歌批评的一种特别的体裁,文人们纷纷效仿《六一诗话》,创作自己的诗话作品,以发表诗学观点,评论诗人诗句的高下得失。 今天,我们就要来说一部诗话类的古籍——南宋刻本《韵语阳秋》。



《韵语阳秋》的作者是南宋的葛立方。立方字常之, 因此,后人又把《韵语阳秋》称之为《葛立方诗话》或《葛常之诗话》。关于葛立方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生活在南宋初期,先得罪了秦桧,后来又遭人弹劾,不得不退出官场。但他学问很好,因此便以著书立说为事业,这部《韵语阳秋》就是他的代表作。



《韵语阳秋》共二十卷,在现存的宋代的诗话里,绝对属于大部头,内容也极为丰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编纂很有条理,每一卷或两卷,都有一个主题,或谈论诗法,或论诗歌背后的故事,甚至还涉及考证及诗歌反 映的人生道理等。书中体现的诗学理论,力求平允,不以诗人名气大小、品质好坏来谈论诗歌好坏。其中独到的见解很多,比如认为唐代诗人虽然名气大的很多,但往往是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而成名。然而看他们的诗集,并不都是这样的名句,平庸之作不少。所以,以前人论诗,只看一句的得失就来评价诗人好坏的看法,并不正确。再比如,书中非常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诗都是从胸中流出,字字玑珠,认为所谓“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杜甫诗集的写照。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有见地的。全书论说共420 则,采辑广泛,所记载的很多唐宋间的轶事、 言论,其他的传世文献里都没有刊载,应该是来自于一些已经失传了的宋刻本和古代抄本、写本文献,十分珍贵。 尤其是一些诗句的版本,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传世文献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韵语阳秋》里写作“春蚕到死丝方歇,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极有可能是较早的、已经失传了的李商隐诗集中的版本, 为我们古典诗集的校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这部宋本《韵语阳秋》的板片应该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刻的。不过,仔细辨别书中的字体,会发现细微的不同。我们就以卷一为例子。卷一共七叶,前六叶字体小而精整,是典型的欧体书法,第七叶字体略大而且结构较松散,版心的上下鱼尾之间又刻了字数。与前六叶的版式、 字体都有一些不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的卷中,也时有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部南宋刻本印刷时, 乾道二年刻的板片已经有所残损,因此又有人对板片加以修补,最后印行的。书里有不少俗体字,都是南宋书坊经常用的字体,也许这部书的板片曾经流入书坊,又经书坊补刻重印,这部书就是重印的版本。


这部书在清初曾藏在泰兴季振宜家中,后来辗转流入清宫,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印。著录于清代内府藏书《天禄琳琅书目后编》。


最后,这部书落户上海图书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一部宋本《韵语阳秋》,与其他明清刻印的《韵语阳秋》相比,这部书误字较少,而且较之其他版本来说,多出六条,在文物价值之外,还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

(《诗书画》项目组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