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奖揭晓 特等奖首现“三黄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帼霞
2020-05-19 09:50:15
经过各界提名和三轮评审、一轮审定,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从835项(人)提名对象中评选出308项(人)表彰对象。按奖种分,科技功臣奖2人,青年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10人,自然科学奖43项、技术发明奖31项、科技进步奖205项、科学普及奖15项,国际科技合作奖2人。按等级看,涌现出3项特等奖、77项一等奖、119项二等奖和95项三等奖。其中,37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12项获表彰),国籍涵盖美日法等11个国家;外籍专家作为提名专家,提名1项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一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多点开花”。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在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个领域涌现3项特等奖,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2项。自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已累计在10各不同学科领域涌现10项特等奖,这当中既有面向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的大科学装置;也有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兴领域和卡脖子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具体来说,2019年度,由上海交通大学来新民等完成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项目摘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项目变革燃料电池核心部件-金属双极板替代现有石墨双极板,突破大规模并联流场均匀传质、大面积细密流道微米精度控制等严峻技术挑战,发明薄型金属双极板设计与制造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装备。发表SCI论文91篇(全球双极板主题论文数第一),“两板三场”构型在国际上成为金属极板设计新标杆。作为唯一金属极板供应商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城等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奠定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由华东师范大学何积丰等完成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首创了形式化统一建模理论与多维度验证技术;构建了面向信物融合的多层次仿真与测试技术;发明了不确定环境下多属性量化评估与分析技术;实现了支撑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开发与验证工具链,有效提升了我国可信软件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极大推动了软件可信技术在工业界的转化与应用。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等完成的《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创新性地拓展了脑可塑理论,颠覆传统思维定式,避开损伤半球,而着力于开发健康半球的潜能,提出偏瘫治疗中国方案。首次提出“神经可塑可以调控,改变大脑可以增强外周”,并应用于创伤致上肢严重残障、残缺治疗中。多项成果已在国内十余家著名大型医院(医联体)推广,造福患者2500余例,也已在美国、法国等著名机构应用,标志成果被路透社、人民网等数十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超过四成获奖成果与“三大领域”紧密相关。从技术领域看,能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实力,获奖成果持续保持领先,分别占比20.41%、19.05%和11.22%。其中,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领域”密切相关的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成果,获奖比重合计达到44.55%。
三是基础研究既面向世界前沿又坚持应用导向。上海科学家“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既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取得被公认的独特发现,拓宽人类知识边界。也面向应用导向,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难题,支撑现实需要。2019年度43项自然奖获奖成果,领域较为集中的是信息科学(9项)、化学(8项)、材料科学(7项),物理、天文、数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共11项,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自然奖获奖成果源自破解现实发展中的科学急需。
四是高校院所与企业分工协作、各展所长。高校、院所以及医院等机构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和涌现中发挥着主要策源角色。企业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80项高等级奖项中,高校、院所和医院牵头牵头74项、占比93%;获奖机构中有企业446家、占比51%;高级奖项中企业参与增加,8家企业参与2项特等奖;39项一等奖获奖项目有企业作为前三完成单位。
五是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特征明显。所有880家完成单位中有204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3.18%。近年来,上海与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地合作最多。其中,江苏、北京、浙江始终位列前三。从城市群视角看,上海与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合作最为紧密,2016年至今,上海合作的苏浙皖机构占比稳定在40%左右;远高于与京津冀地区的20%左右;以及粤港澳地区的7%左右。
六是“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成为普遍规律。获奖项目的平均开展时间为7.98年,越是面向科研前沿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原创性或首创性成果,越需要“勇闯无人区”的勇气和“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持续科研时间,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10.74年、8.58年、7.99年和6.13年。
七是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兼具经验传承和创新活力。领军人才(第一完成人)以40~50岁区间居多、占比全部第一完成人的40.61%;科研主力以30-40岁区间居多、占比全部获奖人的38.89%。2019年度共有42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为“80后”,其中最年轻的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是上海交通大学黄文焘副教授,2019年被提名时年仅31岁,是今年所有第一完成人中最年轻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帼霞 编辑:静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