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视频 | 钟鸣医生:前沿科普读物可以打开守护健康新思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瑞 张凯

2020-08-17 21:52

“你大脑的命运并非由基因决定,也并非不可避免。而且如果你患有其他类型的脑部功能失调,那么罪魁祸首可能并没有编码在你的DNA之中,罪魁祸首在你所吃的食物之中。”星期二上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图书馆的穹顶柔光下,钟鸣医生轻声朗读着《谷物大脑》里的片段。


作为资深“书虫”,钟鸣医生欣然接受此次云上领读人的“邀约”。这次见面,他利用了百忙之中的缝隙时间。从武汉回来后,钟鸣有了“上海首位逆行者”、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等荣誉称号。但他还是习惯同事叫他“钟Sir”。工作是如常的忙碌,但钟Sir终于在生活恢复正轨后,慢慢地,又可以开始看书了。



在碎片时间阅读中积累知识的精华


提起读书,钟鸣明显加快了语速。小时候,钟鸣家里有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就从六七十年代的版本一直看到新版,少年时期,自然科学的许多疑问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十万个为什么》对少年钟鸣的成长,用他自己的话:“影响是巨大的!”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让钟鸣几十年来不断更新自己的书目。“阅读是获取人类知识精华的过程。你对浩瀚宇宙、对汪洋大海很感兴趣,你就会去看大量这方面的书。”可是,都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们很难再像学生时代,有漫长的寒假、暑假,有机会可以坐在家里,把几本大部头的书全部啃完。钟鸣的技巧就是随身携带掌上设备,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读书。这对钟鸣的专业成长同样重要。刚参加工作,他就买了PDA,储存了大量专业书籍,然后在碎片时间翻看一些章节。经年累月,碎片时间积累出了非常庞大的知识储备,也为钟鸣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钟鸣把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兴趣的阅读,书上呈现的知识都在印证原本知识构架体系里的想象。这是一种愉悦的过程。另一类阅读是有压力,例如翻看病例,医生总会希望在病例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类似于考试,要在快速阅卷中,快速找到题干,利用思维准确进行解答。这种阅读对精神要求比较高,压力比较大。长时间这样阅读,其实是很容易大脑疲劳的。”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时,钟鸣浏览了很多的病史。一个重病人来了,他会去浏览病人之前整个疗程的情况。他要在这些信息中,找到可能跟疾病有关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和生命赛跑,那个时候,他脑子转得是非常快。“对人的精力消耗比较大,这和愉悦式的体验阅读还不大一样。”



钟鸣现在的Kindle里仍然装了很多书,但主要还是科技、自然方面的书。他常年订阅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每个月都会推送到Kindle上。这是他非常喜欢看的。他还会看些人工智能、量子理论和健康相关的,比如免疫、感染学的书。当然大部分不是专业书,而是从科普角度,讲故事形式呈现的书籍。


阅读时不要轻易被作者左右,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云上领读,钟鸣分享的是《谷物大脑》。这是一本畅销美国却也备受争议的科普读物。也许它英文版的书名会更加具体地说明该书作者要表达的观点——《Grain Brai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at, Carbs, and Sugar--Your Brain's Silent Killers》(谷物大脑:小麦、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惊人的事实——你大脑的无声杀手)。钟鸣分享这本书的原因和他早年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有直接的关系。



“这本书,他会讲到很多关于麸质影响我们健康的内容,包括影响我们神经系统的健康,但是,我更想清晰地传达一个信息——肠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群,而这种生态群是伴随着我们人的生长、发育而一起成长发育的,所以它关系到我们健康的每一个方面。细菌在地球上已经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而我们多细胞生物,包括我们高级的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的进化史可能就数百万年。在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它一定是去适应环境,适应环境中存在的细菌微生态而共同发展的。”钟鸣第一次看到《谷物大脑》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作者有点天马行空。吃的谷物会影响我们的脑子?按照他的知识储备,书中说的诸如肠道菌群决定了人的情绪,决定了喜怒哀乐,决定了会不会生脑肿瘤,决定了你会不会得老年痴呆。“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科幻,有点脑洞大开!但实际上,现在看来,这个情况可能是真实地存在的。”


钟鸣发现,这本出版于2015年的《谷物大脑》提出的部分观点,近年在权威自然科学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上得到了印证。尤其是肠道菌群微生态影响着人体健康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吸引了钟鸣。他很惊讶,作者在写《谷物大脑》时,并没有看得见的证据可以佐证饮食能够影响人的中枢神经。这让他很钦佩作者的超前思维。而这些思路是作者在长期职业生涯中,细致总结得出的。这对于开拓读者的思路很有帮助。只不过,钟鸣强调这是一本科普读物,“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医学著作,它并不是要给出确切的、医学的结论。它并不是下一个武断的结论,说你一定要吃什么或者不吃含麸质的食品。作为读者,我们是要带着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去看书的,我们最终获取的是知识。”


在疫情期间,大家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健康或自身健康的事情。钟鸣举了个例子,“其实,张文宏教授讲的,关于喝粥、喝牛奶、吃鸡蛋……他并不是说一定要喝牛奶吃鸡蛋。他只是从一个营养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早餐中蛋白质的含量需求以及必要的热卡。这些均衡的营养素对我们人体是有好处的。实际上,他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喝牛奶、吃鸡蛋,因为蛋白质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即使我们传统的饮食中,我们馄饨里会有肉,我们豆浆里也会有植物来源的蛋白。一些书籍、专家说的话,它只是敦促我们去了解知识,它并不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生活方式。”他觉得,阅读时看到一些知识,读者要去理解深层内涵。他想分享的《谷物大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也是这样。


从《谷物大脑》谈饮食和健康


关于吃和健康生活,钟Sir从《谷物大脑》延展开来,不免提到了自己的专业。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平时在中山医院ICU里,他面对的都是危重病人。而他和同事可以明显判断病人好转的一个行为征兆就是危重病人想吃东西、有食欲了。“其实有食欲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有食欲就说明你整个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已经恢复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你的心、肺、肾,当然胃肠道不用说了,都要有一个相对好的状态,他才会形成食欲。所以,当一个病人说他想吃,他有食欲了,我们都是非常的欢欣鼓舞的。因为我们的治疗已经成功了一半,病人在恢复了。”



钟鸣喜欢踢足球,但是因为工作太忙了,踢球的时间也少了。有时候他会去跑步。他很愿意和读者分享一些健康生活的知识:“交感神经是用来求生,用来应激的。比如,我们考试的时候要紧张,我们工作繁忙的时候,要靠交感应激。而迷走神经是负责休养生息的,它让你的身体的能量得到补充,让你的精神各种激素水平都稳定。所以,过去我们的生活比较健康,是我们没有这么快的生活节奏。我们多数情况下处于一个迷走神经,正常情况,偶尔需要交感神经兴奋一下,但是现在我们生活的都市节奏越来越快了,使得我们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下。应激状态下产生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的问题,不少现代疾病都和这个有关系。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维持健康,就要让自己一定要有机会慢下来。让交感张力下来,不要这么应激。度假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中,找一个机会放松下来,让你的迷走神经去补充你的体力精力,让你的免疫系统得到充分的修复。所以,生活节奏很重要。”休假时,钟鸣会去徒步,或者去偏远的地方,满足自己的摄影爱好,他很喜欢接触自然。即便因为工作繁忙,不能放松下来,他也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找一个光线不那么强的地方,去听一点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是做一些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事情。



作为一个医生,从最早期到武汉去参加抗疫,钟Sir完整地经历了人类对新冠病毒,从完全未知到逐渐认识到清晰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身临其中的时候,是比较痛苦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对未知事件,在心态上,我们有了更好的心理素质的准备。确实,在未来我们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突发的公共事件。可不管是突发的疫情,还是自然灾害会放在我们的面前。经过2020年,我们已经开始建立一个更好的反应体系。比如,我们有公共卫生的反应体系,我们有感控的反应体系,我们医疗救护也有了一个更好的反应体系。而对于个体,我们可以通过书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从前沿的科普读物中去打开新的思路。钟Sir在工作和阅读中储备能量,在他看来,知识带来的心理准备或者技术准备都会是有价值的。未来是未知的,但无论未来是什么样,当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反应体系,当我们和困难遭遇时,也会显得相对从容。“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努力,对各种可能的困难都会有准备,会去想到超前一步,有预见性。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想到了。”说完这些,钟Sir夹着书,匆匆走回科室,开会的时间到了。这一期云上领读,是一位上海医生分享的阅读心得。钟Sir的分享结束了,而我们的阅读还会继续。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摄像:张凯 何嘉芙(实习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