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中国长三角

视频 | “养老自由”长三角还要走几步?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骋

2024-04-06 00:48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长三角社会民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老龄化形势下,老有所养如何保障?面对居家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多种选择,长三角老人该如何“花式养老”?


破解人口老龄化深层次问题,长三角又能为全国提供哪些经验和模板?



社区服务升级、数字设备加持,能否为居家养老破局?


营养套餐、馒头面条、砂锅小炒......十一点刚过,上海曹杨新村街道武宁片区食堂里已是烟火气十足,食客坐的满满当当。


丰富的菜色、低廉的价格,不少社区老人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


去年年初,社区食堂引还引入了智能结算系统,菜品自动结算、人脸识别支付,不仅解决了老年人不会使用移动支付的民生痛点,也减少了他们排队等餐的时间。


余丽君,曹杨新村街道的养老顾问,她和记者笑言,养老顾问这个职位,是近几年的新生词汇,原因很简单,社区里老人越来越多。


年近七旬的张老伯,近期发现家中“一键通”为老服务平台无法打开,余丽君忙完手头工作,第一时间联系上门。


曹杨新村街道常住人口超8万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接近6000人,老龄化程度在全市名列前茅。如何让老人在社区“老有所养”,是长三角社区管理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磊告诉记者,因为社区大部分老人都是处于独居状态,所以对一些社交需求以及心理关爱的需求比较大,这也是街道工作的难点。


养老政策咨询、上门送药配药、数字设备教学,余丽君被同事称为为老服务“百事通”,去年被评为全市“金牌养老顾问”的她和记者坦言,她和团队每天都“分身乏术”。


不足30位的养老顾问,对应街道三万多老人,难免力不从心。


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流的养老方式,虽然各地比例有所不同,但大都在九成左右。


因此,中国式养老被形象地称为“9073”或“9064”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6%或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或4%的老人选择入驻机构。


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冯建光认为,现在并不缺养老场所,如何实现养老消费的问题,如何面对老年人真实有效的、又愿意购买的服务需求,是一个最本质的命题。


有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除了居家养老,这里的老人还能有哪些新选择呢?



政策红利、交通便捷,异地养老能否解决老龄化难题?


安徽宣城一家养老院内,86岁的张奶奶正和护工聊着家常。7年前,她和老伴两人从上海移居至此,选择了异地养老。


楼上楼下都是康复中心,出门就是当地最大的中医院,老人平时种种花、打打牌、聊聊天,一个月近四千元的价格,花销不到上海同等级机构的一半,吸引了不少长三角老人来这里养老。


大城市养老机构住不下、三四线城市养老机构住不满,尤其是“沪上养老”成本高、空间有限,老年人渴望逃离“钢筋水泥”的城市。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在上海的老人中高达19%。


这家养老机构主要针对失能失智老人,他们的生活起居大多需要护工照料。他和记者坦言,尽管硬件设施做好了充足准备,但政策上还差一口气。


安徽颐爱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源告诉记者,目前的痛点在于长护险还未打通。


刘源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上海申请长护险的失能失智老人,享受补贴后每月照料费用与当地支出相差不多,价格没有绝对优势,还要远离亲朋好友,吸引力不足成为必然。


在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冯建光看来,因为长护险的是一个新兴的产物,评估标准尚未统一,各地的服务内容和结算标准也有差异。


要大范围的吸引老人过去,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为打通异地养老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上海市医保、民政等部门就开始着手推进长护险延伸结算试点工作落地,截至2022年底,已启动三批延伸结算试点拓展工作,目前试点覆盖苏浙皖三省12个市,机构总数达32家。


与此同时,示范区三地还在积极探索“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标准以及“老年照护评估”标准互认互通。但养老政策从试点到落地,仍需时日。


冯建光告诉记者,任何的康养项目,本质上就是如何让老年人先能来,来了之后我如何留得住,留得住以后,如何让老年人能够消费,要么为开心买单、要么为专业内容买单。


对于三省一市而言,各地有着不同的特色基础和资源禀赋,如何根据优势设计产品,真正了解并满足老人的需求,仍需细细打磨。

编辑: 王骋
摄像: 张琦
责编: 赵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