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修缮文物建筑如何做到科学精准,上海这样做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海燕 杨柳依 张鹰 徐进
2023-08-13 19:39:01
千姿百态的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脉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尤为重要。眼下,上海有多处文物建筑正在修缮,如何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呢?
青浦区张马村太阳岛上,五层砖木结构的千年泖塔,正在迎来它的新生。烈日下,泥工正在对塔身第一层,腰眼部分开裂的戗脊,进行修补。泖河宽阔,从唐代开始,来往船只都以高耸的泖塔悬灯作为指引。历经了千年风霜,由于自然风化等原因,泖塔的廊柱、斗栱、檩条、塔心木等木构件受潮变形开裂,屋面锈蚀、局部瓦件脱落缺失。
然而,要对千年古塔动手术,必须慎之又慎。文物修缮的专家们多次进行现场勘查、为泖塔编制修缮方案,随后,工匠们对葫芦宝顶重饰金箔,相轮、承露盘等铸铁部分予以除锈、上漆,基座予以嵌缝、加固,重新粉刷,让古塔渐渐重现芳华。青浦博物馆馆长王辉表示:"修缮的原则是保持泖塔的原来风貌,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来进行,未来也会运用到其他古塔的保护上。
从2018年开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团队对250多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建筑建立了“一楼一册”的保护导则,为每一处文物量身定制专属保护方案。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李晶告诉记者:“‘一楼一册’明确了每一处文物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保护要求,对于建筑主体和修缮方案的主体,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具体要从哪方面去做修缮保护。”
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今年以来,上海陆续启动了多处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像嘉定建于南宋年间的法华塔,维修时特意从各地找来了资深的老师傅,来完成这个不能影响主体结构的微创手术。
804岁的孔庙也在闭门大修中,为了解决孔庙沉降、木构架倾斜等一系列问题,修缮方案几易其稿,最终采用了最保守的一版,不进行大型施工,但配套了一个永久性沉降观测点,一旦发现隐患,可以及时介入补救。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钱文戬表示:“对文物来讲,修缮其实是一个过程。就像石狮子,不允许使用化学药剂去洗得很洁白、很干净,而是宁可迟缓它的风化状态。”这正是上海正在进行的文物建筑保护新探索,逐渐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动态监测文物建筑状况,希望能做到“小病早治”,科学保护。
上海文物保护专家库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中心专家库专家陈中伟坦言:“文物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对一个老人来说,你不能下猛药。通过这次修缮,我们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残存的工艺记录下来,为今后的大规模的古建修缮提供一些佐证的依据。”
不少文物修缮项目,还动用了科技手段,比如中福会少年宫的修缮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内窥镜探查等,来对建筑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外滩一号亚细亚大楼,则利用数字孪生建模的技术,实现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宋庆龄故居,则布置了不均匀沉降监测点、白蚁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技术加持之下,也大大提高了文物修缮、保护的及时性和可预见性。“通过动态监测,不要等文物建筑出现比较明显的状况之后再进行大修。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的上海样本,扎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之路。”李晶表示。
上海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34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一栋栋历史建筑是上海的文脉,镌刻着城市记忆。像“对待老人一样对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上海正通过精准、科学的保护方式,打造出文物遗产保护的上海样本,让城市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延续。
(记者:章海燕 杨柳依 摄像:张鹰 徐进 编辑:由由酱 实习编辑:邵亦洋)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