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南京大楼,如何实现“数字孪生”?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林羡德
2021-02-25 19:27
一幢楼,如何在一张网上“活”起来?
今天上午,上海“一网统管”发布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成果,以南京大楼为试点,一栋1:1的数字孪生虚拟大楼在一网统管的大屏上展现。那么这个数字大楼是怎么运作的,又是如何实现数字治理呢?
在黄浦区城运中心,拥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大楼,在一网统管的大屏上被1:1还原。大楼内安装的17类80多套设备,实时采集着大楼的震动倾斜、温湿度、噪声等各项数据,这些数据又第一时间反馈到城运中心的这张大屏。
这些设备是如何运作的呢?看看新闻Knews记者实地进行了一个"开窗"试验。开窗的这个动作,在数字南京大楼里被精准捕捉,发出预警。
由于南京大楼与南京路步行街仅一窗之隔,如果在此发生高空坠物,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保障南京路的整体风貌,以及楼内外人员的安全,通过这个小小的开窗传感器,就能将开窗信息实时回传给数字孪生系统,一方面让管理者能第一时间上前劝阻,另一方面使得政府部门实时研判、给出预案。
再比如,传统的烟感设备,要等到烟雾产生,才会报警。而现在,哪怕只是一个拿出香烟的动作,也逃不过系统的火眼金睛。
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工程师陈涛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比如我现在拿起一支烟,模拟消费者吸烟的行为,通过安装在影音室里的探头,由于它已经叠加了AI的算法,能够通过AI算法实时检测到吸烟动作,这个时候保安手环已经把这个事件实时推送到,能够第一时间前来现场进行处置。”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大楼内部署了超过170个摄像头,通过20多种AI算法,能够对吸烟这一行为提前感知,发出预警。不仅是吸烟,开窗、明火、积水、震动位移等各类事件都能预判。“倾斜震动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大楼的震动位移的情况,通过后台收集长周期的数据,再通过叠加大数据AI的算法,我们就能分析整个地铁对大楼产生的影响。”陈涛说。
南京大楼处于轨交二号线和十号线的交界处,地铁运行会对这栋百年老建筑造成怎样的影响?现在通过大数据分析,政府部门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有的放矢”。
华为上海云与计算业务部总经理张英梗表示:“这栋楼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数字世界它就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的话对于城市管理者,可以对这个这栋楼的本身发生的事情,以及已经、即将发生的事情,甚至是未来他担心要发生的事情进行一个很好的预测。”
截至目前,上海有600多万辆机动车、480万栋建筑物,4.75万幢高层建筑,24万台电梯等管理主体,为何选择一栋楼作为“最小城市运行管理单元”呢?专家介绍,选择一栋楼是从保护隐私和顽症多发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表示:“怎么‘最小’是既足够的精细化,又不会侵犯到隐私,或者小的有点不合适,你不能小到我的卧室我的客厅,因为作为这栋楼的公共空间,有一些跟城市安全风险相关的这些数据。”黄浦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城运中心、区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倪莺表示:“这些楼宇应用场景,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日常管理当中通常会碰到的一些主要问题、顽症问题的解决。”
从一栋楼出发,这个城市最小的管理单元,开始数字治理的试点,未来将推广至一条街,一个区,最终推动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表示:“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每一个最小管理单元的管理主体,可以用这样的实时动态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当他的管理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所在区域的城运中心提出求助。”
未来上海将打造100个城市智能体创新场景,发展100个城市数字化转型伙伴,从城市数字化治理切入,带动经济与生活数字化,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从感知一栋楼,到联接一条街、智能一个区,最终温暖一座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林羡德 实习编辑: 陶亦益)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