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上海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竟然是它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08-08 15:33

从1968年起,星火日夜商店作为首家24小时提供服务的商店,不仅为许多上海市民带来了购物方便,同时也给那些夜间进城送菜的农民以及到达上海火车站的旅客提供了一个歇脚处,并在冬天提供热水,夏天提供凉水洗脸。


而如今夜晚灯火通明的上海,涌现出许许多多的24小时便利商店,为了生存,星火日夜商店也逐渐做出了改变,但依然保留着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它是许多人记忆深处的一盏明灯。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的商店总是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打烊。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叫“太阳三尺高,门板都关牢,太阳一落山,东西买不到”。营业时间太短,你上班它开门,你下班它关门,“上班族”买东西真是不方便。于是,在1968年9月26日,星火日夜食品商店的几个职工决定“扔掉排门板”,“今夜不打烊”。


从此,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24小时服务的商店应运而生,并走过近50年的风风雨雨。“星火”的老职工如今还依稀记得,当年,许多顾客大老远从杨浦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买东西,星火日夜食品商店前买东西排成的“四条长龙”(买瓜子、买烟、买糖和买糕点)成了申城一景。



和如今遍地开花的24小时便利店不同,星火日夜食品商店开办的初衷就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家商店,“星火”的出名不仅在于24小时不打烊,更在于它的“不务正业”:为路人指路,让等候公交车的乘客候车,送附近居民上医院,给凌晨进城的菜农歇脚……


老百姓的求助站


名义上是食品商店,但在那个冷冰冰的年代里,星火日夜食品商店却依然洋溢着脉脉温情。它不仅出售各类食品,也提供各种服务:公共电话、借针送线和问路指南等等。许多初来上海的人不熟悉路,经常来星火问路,后来“星火”员工们就自己手抄《问路指南》,方便顾客。



冬天深夜的时候,等公交车的顾客都要到星火来避避寒,顺便买点点心,边吃边等车。当时的劳动模范王师傅就把附近夜宵车经过这里的时间都抄下来贴在店堂,方便顾客不误车。当时的物流也不及现在发达,许多三班倒的工厂、医院都会让“星火”在夜晚帮忙用三轮车送一些急需品。



1979年12月8日,一个寒冷的冬夜,家住上海市黄浦区的徐维加夫妇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满头大汗。


原来那天夫妇俩下班回家发觉小孩子不舒服,头很烫,于是就给小孩量体温,结果小孩子却咬破了体温计误吞了水银。这可是要引起急性汞中毒的,汞会腐蚀消化道黏膜,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后果不堪设想。夫妇俩火速把孩子送到附近医院,没想到医生也表示无能为力,但是给出了一个土办法:把牛奶和生鸡蛋混在一起吞下去,可以解毒。


在商业萧条的1970年代,深更半夜哪里有不打烊的商店呢?夫妇俩唯一想到的救命的地方就是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于是直奔“星火”而去。



原星火日夜食品商店经理王裕熙记得,那天已是午夜12点多了,有一个人火急火燎地赶来说要买牛奶和鸡蛋。那时牛奶和鸡蛋都是凭证供应的,而且牛奶公司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会把牛奶送到。于是他立刻骑上车到牛奶厂跟人家说明情况,商量先拿两瓶回来救急,然后再到牛庄路菜场跟人家商量买几个鸡蛋。最后孩子得救了。


像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


居民心中的“110”


郑明珠是1972年加入星火日夜食品商店的,在她的印象中,当年店里的几辆黄鱼车除了拉货外,还是街坊领居众所周知的免费出租车、紧急救护车。


她记得有一天正好是中夜班交接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五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她着急地说女儿好像要临产了,已经见了血,怎么办!这时中班下班的几个职工就赶紧骑了黄鱼车过去,帮她把临产的女儿送到医院。医生说,如果再晚送一步,就会大出血,可能有生命危险。



那时还没有110,“有困难就找星火”不约而同地成了当时的社会共识。


谢春凤是追随“星火”半辈子的老顾客,而“星火”对她母亲则有着救命之恩。三十多年前,谢春凤的家住在大上海电影院旁边,她妈妈身体一直不好。有一天晚上,她妈妈突然昏倒在地,半夜三更的,只好跑到星火日夜商店去求助。


谢春凤说:“星火日夜商店里的领导、职工都非常好,马上用了辆黄鱼车把我妈妈骑到长征医院,救了我妈妈一条命呀。”


菜农们的歇脚处


对“星火”念念不忘的还有上海各个郊区的菜农们。当年,为了把蔬菜早早送进菜场,他们白天收割,夜里骑着黄鱼车进城,而星火日夜食品商店门前的西藏路桥是很多菜农往返的必经之路。



2011年底,原上海县梅陇公社菜农潘凤娣和杜金鑫,又在这里见到了“星火”的两位老经理。当四双手握在一起的瞬间,仿佛穿越到了四十多年前。


1966年,16岁的潘凤娣就开始风雨无阻地进城送菜。在没有“星火”的头两年时间里,记忆中的上海和漫长的路途一样漆黑一片。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半夜里还要忍饥挨饿。为了给城里人供应新鲜蔬菜,当时每位菜农都是这样硬挺过来的。


1968年9月26日以后,18岁的潘凤娣依然奔波在送菜的途中,但是高高的西藏路桥似乎已不那么令人畏惧了,因为无论何时,桥下总有一盏明亮的灯光,一条清爽的毛巾,和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在等着她。


夹在新闸路两边的星火日夜商店与沪中浴室

画斑马线的是西藏中路


有时骑车裤子坏了,星火日夜商店里备了针线可以让你缝;有时轮胎气没了,店里备了打气筒可以让你打。


总之,星火日夜商店成了她和同伴们歇脚的驿站。


说不完的“星火”故事


“星火”的故事太多,每一位“星火”的老员工都能娓娓道来,每一位受过“星火”帮助的人都记忆犹新。“星火”带给人们的感受不仅是全天候可以购买商品的便利,更是流动着人情味的温暖记忆。



开业至今,“星火”已经走过了49个年头,也创下了49年从不打烊的记录。


如今,服务顾客的宗旨仍然在传承,店里的商品也在不断丰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现在“星火”的柜台上,摆满了各种进口商品,质优价廉,有些甚至比电商平台还要实惠,不少精明的老顾客都摸准了“星火”的进货时间,每逢新品上柜都会赶来购买。


49年很长,可以改变很多事;49年很短,“星火”用那盏永远亮着的灯,照亮着这些年华,照亮了那些时代的记忆。



内容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海派真生活——“老字号”系列》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