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视频 | 太湖之恋②:13年前的“抹茶太湖” 如今水清了吗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卢梅 耿博阳 施聪 李维潇

2020-06-10 22:17

穿上工作服,今天看看新闻Knews记者将化身“太湖卫士”,和有着丰富蓝藻打捞经验的师傅一起,进行湖上作业。


记者化身“太湖卫士”,进行蓝藻打捞作业


刚航行没多久,蓝藻就出现在眼前。


震惊!太湖水危机


蓝藻,2007年太湖水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就是2007年水危机的时候,爆发的蓝藻。当时厚厚的一层。聚集的地方,大概有十公分。”王建伟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当时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


2007年5月,太湖积聚的蓝藻侵入无锡贡湖水厂取水口,进而引发全城公共饮用水危机。


“水好臭水好臭,放出来的自来水臭臭的,居民全都去抢购桶装水。”王建伟说那段时间,大家都变得不愿意洗澡。水危机带来的生活不便,开始让他们意识到,从小滋养他们的母亲湖,真的病了。


这场震惊全国的太湖水危机,是天灾,更是人祸。


“污染,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原来粗放式的发展。城镇污水,工业的污染,畜牧业的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这样造成的污染通过环太湖的河流,进入太湖。”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朱威这样总结道。


这场水危机,敲响了太湖治理的警钟。但如何治,成为摆在太湖流域各级政府面前的具体问题。


蓝藻危机爆发后,无锡紧急成立打捞队,太湖湖面上近百艘打捞船,昼夜作业。3天后,危机终于得到缓解,而蓝藻打捞队则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常态。王建伟,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转行做起了蓝藻打捞员。


蓝藻打捞工,一干就是13年!


王建伟,如今是江苏无锡鼋头渚风景区蓝藻打捞队队长


“把网兜伸下去,尽量逆着风,薄一点,因为蓝藻都是在面上的。沥水,翻个身。”王建伟手把手教导第一次尝试蓝藻打捞的看看新闻Knews记者。面对这么多的技巧,看看新闻Knews记者才发现原来蓝藻打捞并没有看起来这么容易,而且蓝藻在聚集之后,在高温之下,容易死亡腐烂,很快变腥变臭。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仅仅在湖上作业了半个小时,就已经感觉到浑身又臭又累,但王建伟他们却需要每天这样工作12个小时。


“一般是早上6点,到晚上6点。需要打捞得多的时候,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随便扒拉两口。”干了13年,王建伟早已不是当时那个队里最年少的孩子了。如今,身为队长的他,背负了更多的责任。而这些年,他也见证了打捞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


“当时的时候,我们这个队只有七八个人,都是靠人工去打捞。现在我们这个队已经有好几十个人了,现在人工和机械配套打捞。”


这台新型的打捞船是去年才投入使用的,因为成本问题,目前只购买了四艘。


新型蓝藻打捞船


“进入过滤网里面,把水流掉,留下比较粘稠的蓝藻。以前靠人工打捞,一天只能几十斤,现在两个人在船上,一天最起码几百斤吧。”高科技加持,蓝藻问题明显改善。如今,太湖沿岸,遍布这样的蓝藻打捞队,仅无锡就有83个固定打捞点,超过1200名打捞员,守护太湖安全。


正如眼前所见,每年气温上升,太湖仍然会爆发蓝藻。虽然相比2007年太湖水危机那次,已经有本质的改善,但它仍在提醒着我们,太湖治理,任重道远。


下决心!铁腕治太,没商量


太湖水质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如何阻断污染入湖,才是治本之策。13年间,自上而下,一系列“铁腕治太”方式纷纷出台。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打响太湖治理攻坚战。


仅5年时间,湖州市就关停了沿岸超500家污染企业。


2008年-2019年,苏州市共拆除24.93万亩围网,太湖围网养殖成为历史。


13年间,无锡所辖污水处理厂前后两次提标,太湖流域新增污水管网超6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为2007年的2.6倍。


干净!这竟然是污水厂里出来的水


进厂水(左)和出厂水(右)对比


一杯水,在进入污水处理厂之前,浑浊,还有一股刺鼻的气味。


经过处理之后,就变得“白白净净”了。


“出水透明度基本上都是在3到5米之外。”李宁,江苏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副主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污水处理厂建成之时,他便在这里工作了。


“提标改造,2008年,在经历了水危机之后,将排放标准调高到了一级A。”


相比于之前一级B的排放标准,一级A对于水体中的氮、磷元素有更高的要求,而这两种元素,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为此,污水处理厂引进了最先进的膜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部分:生化处理


“看到的就是我们生化处理的核心部分,进来的污水是经过前段的预处理以后,进入到我这个膜系统,再继续经过厌氧、缺氧、耗氧,通过膜过滤以后,把水体当中富含氮、磷的有机物质去除掉了。”李宁指着背后的这些生化池,骄傲地告诉记者。他说别看这些池子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污水经过这些步骤,就能过滤出达标的水体,而且这些池子的造价不菲,接近一亿。


达标的尾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唯一的排放口,排入峰影河,最终流入太湖。


“排放口这边,鱼都成群在顶水,实际上水好不好,鱼是最好的证明。”


河长制:给小河一个主人


太湖治理,需要科学手段,更需要制度创新。以党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制”,就是在太湖边,应运而生。


曾经的大渎河


“以前脏得不得了,都是杂草,里面都是草,这个水浑浊得不得了。”整治前,大渎河是一条居民们避而远之的河流。


转机从大渎河迎来自己的专职“河长”开始。这一制度改变了九龙治水的困境,河长不仅要负责河道“水质达标”,更要管好整个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丁云杰作为大渎河的河长,给这条河加入了两个秘密武器:曝气装置和生态浮岛。



“曝气装置,就是增加我们水里面的氧分,让我们的水草长得更好,更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水质。有了生态浮岛了以后,你看现在这个水都清清爽爽,不光是水质好了,透明度都提高了。”


如今的大渎河,水清,岸绿,治理过程中,“河长制”作为制度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制度,也从无锡出发,推广至太湖流域,并在2016年全国推行。


联合河长 解决三地共治


距离大渎河160公里外,一条太浦河连接了太湖与黄浦江,承担着太湖防洪、排涝、供水与航运的作用,连接了上游的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而太浦河的治理,河长制2.0版本,联合河长制正在上演。


太浦河,上海青浦河段


“这边是徐里村的太浦河段,我这边目前水葫芦还是有点多。”


沈芬,是一名村级河长,也是太浦河73名联合河长之一。由于太浦河的管理涉及江浙沪三地,因此2018年创新建立联合河长制,通过建立微信群,联合巡河等方式,打破管理的地域边界,提高管理效率。三市协同治理,也为整个太湖水的携手共治提供了经验和典范。


“近些年,太湖水质确实改善了。我想要充分肯定成绩。水功能区的达标率,从流域面上来看,2007年是多少,是22.5%,2019年的数字是多少,92.9%,所以提高了将近70个百分点。”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朱威,肯定了太湖治理上取得的成效,但他也表示,太湖治理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


如今,你从太湖的上空飞跃而过,展现在眼前的,是依托良好水质建起的沿湖风景线: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无锡鼋头渚;湖畔步道;长兴图影湿地公园……它们印证着太湖水正在变得越来越清、越来越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耿博阳 施聪 李维潇 编辑: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