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视频 | 撤走保护伞 美国施压沙特究竟为哪般?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05-09 09:15:06

美国国内新冠疫情尚未全面缓解,美军此时却在中东又掀大动作——撤走了在沙特的“保护伞”,这背后究竟有何目的?


《华尔街日报》近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报道,五角大楼正从沙特撤出4套“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其中2套专门用于保护沙特最重要的石油设施,另外2套则部署在沙特其它美军基地。同时,大约300名美军导弹部队军事人员也被火速召回,还有2个战斗机中队也已离开驻沙特美军基地。美国官员表示,这标志着美国近期针对伊朗的军事集结已结束。



据了解,被撤走的4套“爱国者”导弹系统及相关军事人员,正是美国去年9月针对伊朗部署的。当时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两处主要设施遭到无人机攻击,致使其生产能力被削减一半,美国将此归咎于伊朗,并将相关军事资产运抵沙特。



美撤军“敲打”沙特 欲提振油价?


美国防部一名消息人士透露,美军之所以迅速撤离,是因为特朗普政府不再认为,伊朗对沙特等盟国的产油能力构成巨大威胁,五角大楼同时还在考虑,或削减波斯湾海域美军舰艇的数量。


不过,有分析认为,美方此举也是想继续“敲打”沙特,要求其减产石油,提振国际油价。


今年3月8日,俄罗斯不配合减产,沙特发起“自杀式”石油价格战,原本低迷的国际油价被打入谷底。


据路透社消息,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曾与沙特王储萨勒曼通电话时下达“最后通牒”:若不减产,就从沙特撤军。随后,沙特态度大转,并在不久之后的4月12日,与俄罗斯等国达成史上最大规模减产协议。



只不过,减产协议也没能提振油价,由于疫情影响以及库存将满,国际油价仍跌跌不休,布伦特原油一度跌破每桶20美元,美油一度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5月交货的原油甚至出现历史罕见的负油价。


美对沙特“安全心理”施压 想“一石三鸟”


复旦大学教授、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专家沈丁立认为,美国从沙特撤军,其实有多重考虑,是想“一石三鸟”。


首先,这样“敲打”沙特,客观上会对沙特造成一些安全心理方面的打击,迫使其让步。这场原油价格大战,已令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遭到重创,短短一个月,至少倒了5家大型油气公司。


美国一些共和党控制的州都有重要的页岩油生产企业,而目前多艘沙特油轮仍在驶向美国途中,美国石油生产商和参议员施压,要求阻止沙特石油进入美国市场,并认为沙特要为美国石油供过于求负责。


当地时间7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比尔·卡西迪提出法案,要求美国撤军,以此继续给沙特施加压力,要求其减产石油,以扭转原油价格下跌。



2020年美国总统竞选就在眼前,特朗普连任需要获得党内支持,“撤军沙特”此举既是迫使沙特让步,也是特朗普政府对“能源界尽力”的一种显示,更是为了未来半年时间能争取更多美国国内政治支持,为自己竞选连任铺路。


美中东政策是矛盾载体 只以利益优先


根据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已经从中东12个军事基地撤离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有分析认为,美军在中东大规模撤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全球军力部署捉襟见肘,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


不过,就在美国从沙特撤军前一天,特朗普又否决了国会对他向伊朗动武的限制,国务卿蓬佩奥还在武器禁运问题上继续向伊朗发难。


一边是政客表态强硬,一边却是美军火速撤离,这难道是自家人打自家人的脸吗?


对此,中东问题专家王晋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在特朗普主导下,显示出一种以最大利益为优先的原则,是一种博弈。一方面宣扬伊朗威胁,以此让美国国内军火商或军工企业在中东市场赚取更多资源或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向沙特施压,在相关石油产量上做出让步,以照顾美国国内石油企业,于是,这最终反映在美国制定政策上,中东政策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载体。


美国盟军前台厮杀 开启中东新常态?


美军这样一种调整,无疑让伊朗在地区局势中所面临的压力大大减轻。正在争取结束联合国对其武器禁运限制的伊朗,也在近期不断加大舆论攻势。继伊朗总统鲁哈尼周三喊话美国,如果延长武器禁运,将面临伊朗“毁灭性”回应后,伊朗外交部7日、8日两天又接连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已经退出伊核协议的美国,没有资格解决任何与该协议相关的问题。



不过,看似美国主动收缩中东战线,但其实美国的盟友已经抛头露面、走到前台厮杀。


5月5日,英国防部确认,出动多架台风战斗机从塞浦路斯的空军基地起飞,分别空袭了叙利亚和伊拉克一些极端武装藏身之地。近期,以色列也是连续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朗武装。


这样一种模式是否会成为美国今后在中东存在的新常态?沈丁立认为,美国是否会长期开启这种一种“盟友代班、幕后操控”的模式,要取决于特朗普总统能不能连任,如果是民主党当选,这就很难说了。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黄艳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