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

视频 | 视频|女护士援疆之后再援藏 “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者风 刘宽漾

2017-10-26 10:03

北纬30度,是地球上一道独特而略显神秘的纬线。


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同时穿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大洋最深之马里亚纳海沟。


当然,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护士胡敏而言,如今这道纬线的意义,更在于两个她生命中待过最长时间的地点都在这同一道纬线上:一地是她家之所在——上海,另一地则是她如今工作之所在——西藏自治区察雅县。




援疆之后再次援藏


尽管纬度几乎相同,上海和察雅县的经度却相隔20多度。


从上海到到察雅县并没有直达的飞机。


从上海出发前往察雅县,胡敏需要从上海乘飞机先到重庆,随后在重庆转机到西藏自治区昌都,随后再从昌都邦达机场驱车90公里前往察雅。


今年八月,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口帮扶西藏察雅医疗队副队长,胡敏便是行此路线开始她的援藏之路的。


不过,这并不是胡敏第一次参与赴我国边疆地区的医疗支援。


去年,胡敏就曾作为中山医院第一位护士,参加了国家医疗队,赴新疆察布查尔县工作。



也正是在新疆的工作经历,使得胡敏亲眼认识到我国边疆地区医护水平的薄弱。她意识到,若要切实提高当地的医疗质量,亟需对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教学与培训。


胡敏目前在中山医院担任的正是护理部培训主管,日常工作便是负责医院所有实习护士的总带教。


“我觉得那边的医疗状况肯定比我们这边稍微差一点,那要整体提高他们的素质的话,那必须要进行一个培训,我在这里是搞培训工作的,说不定可以在那里帮上忙。”当谈及为何在援疆之后,再次主动报名援藏时,胡敏如此认真而朴实地说道。


胡敏的援藏报名申请,正是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建鸣签的字。


不过,徐建鸣却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我签字的时候就跟她说,我只是签字同意你报名。我格外跟她强调的。”


“我以为她去年援疆参加国家医疗队,今年她是不会被批准到西藏去的。”徐建鸣说,“因为西藏是高原,有一定身体条件的要求,我们之前也有护士长报名,体检就不合格,我知道她(胡敏)体重是不符合要求的。”



作为胡敏的主管领导,徐建鸣心疼胡敏的身体状况,不过作为护理部主任,她也需要考虑全局。


中山医院自2016年开始对口帮扶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每半年为一期,胡敏报名的这一期已是第三期。在中山医疗队的帮助下,只有6张行军床的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如今已经成为拥有20张床位的“察雅县人民医院”。


而察雅县人民医院在扩容的过程中需要招募更多护士,在等级医院评审过程中也有更高的质量管理的要求,胡敏是中山医院品管圈护理小组的辅导员,护理部品管圈辅导小组的组长,全院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了。


于是,在医院的综合权衡之下,体重不足80斤的胡敏还是出发了。


规范医护操作的点滴


刚刚到达西藏,当地稀薄的空气便让胡敏感受了一把心跳。


当头痛、胸闷、睡眠不佳等高原反应症状一并袭来,胡敏开始意识到此行的艰难。


好在中山医院为援建队员准备了大量药品,身体在熬过初期的不适应后,渐渐习惯当地的水土。


留着齐肩中发、样貌清秀的胡敏,整个人看起来和气、安静,说起话来甚至略带腼腆,不过,当进入工作状态,她的专业性立即令人肃然起敬。



自1991年进入中山医院担任护士迄今,胡敏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整整26年。


她轮转过医院各个科室,了解护理职业的方方面面。在她看来,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则直接反映了医疗水平的高低。


不过,当高年资的胡敏来到察雅,却发现当地既缺乏最基础的医疗设备,操作规范也亟待建立。


比如,胡敏发现,察雅医院甚至没有为病人准备计算尿剂尿量的量杯。


“手术开展后,病人身上有很多引流管,作为医护人员,术后应该准确关注他们的引流量,但引流导入的量杯,他们却没有。”


胡敏注意到,当地医护人员通常只是目光估测或是用5升装矿泉水的桶来为病人测量尿量,但这样既不精准,对病人病情观察也很不方便。


在逛遍了察雅县大小超市都没有找到量杯后,胡敏自掏腰包从网络上购买了产品给医院寄了过去。




当然,对于胡敏而言,此行更重要的工作职责是,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养成合规的操作规范。


在胡敏等中山医院第三批援建队员来到前,察雅医院并没有院感(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科室。


而众所周知,医院作为一个从事医疗的单位,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医源性的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针对当地医院的薄弱项,胡敏和同事们来到后,帮助设立了院感科,并着手对当地医务人员展开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培训,帮助他们进行医疗垃圾分类、消毒隔离。


与此同时,胡敏在积极培训院内医护人员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医院申请,希望之后能展开针对当地普通人群的院外急救培训。


“急救技能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一旦熟练掌握,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便能够及时帮助他人,拯救更多的生命。”胡敏如是说。


家人是唯一的牵挂


援藏的工作并不轻松,生活却相对简单。


在察雅的日子里,胡敏几乎每天都过着医院—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


因为当地条件所限,基本是一天停电,一天停水。


有时,劳累了一天回到宿舍,面对空荡荡、黑漆漆的屋子,胡敏会忍不住想家。


胡敏的父亲已经去世,姐姐出嫁,多年来,都是她和妈妈两人住在一起。


胡敏的妈妈八年前做过结肠癌根治术,虽然近年来康复,但年近古稀的老人,仍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慢性病。


这次出来援藏,胡敏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妈妈。



停电的时候,没有网络,胡敏就会坐在黑暗里给妈妈打电话。


电话另一端,妈妈一个人待在家里,翻来覆去,也是睡不着。


于是,母女俩就有一搭没一搭的电话唠嗑,说说身体,聊聊工作。胡敏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胡敏参与的这期援藏医疗原定半年。夏天出发的胡敏,原定再回上海时应已是冬天。不过,前不久,因为陪同察雅医院医护人员回沪出差,胡敏得以回家小住了四天。


这四天里,胡敏每天白天仍是因为工作而忙忙碌碌,晚上却终于又可以陪妈妈一起吃饭了。


胡敏不在的日子里,妈妈说,她最不习惯的,就是每天烧菜,都只能烧“一人份”。


两个月没有见到妈妈和姐姐,母女三人再聚在一起,却是情深言少。


知道胡敏自小爱吃馄饨,姐姐提前买好了馄饨皮和肉馅,胡敏陪妈妈一起去买菜,随后三人一起包馄饨,就和小时候一样。



馄饨煮好,妈妈和姐姐坚持让胡敏先吃第一碗。


胡敏吃着吃着却是哽咽。


“我觉得我还是有点任性的,”胡敏说。


采访中,胡敏数度落泪,都是在提到对妈妈和姐姐的牵挂时。


不过妈妈和姐姐却很是理解胡敏对护理工作的执着。


“她热爱这个职业,我们家人也支持她。反正她安心工作,妈妈我会照顾好。”姐姐说。


“只要为了当地人能身体好,我就支持她。”妈妈说。



身材瘦小的胡敏自幼体弱多病,家人身体也不好,懂事的她觉得,能够学医、懂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帮到家里人。


真正成为白衣天使后,胡敏才理解了学医的辛苦,以及要当一名好护士的不易。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一直以来,胡敏都秉持着这个信念在工作。


从上海,到新疆察布查尔县,再到西藏察雅县,胡敏的工作足迹也在向更远的地方展开。


她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者风 刘宽漾 实习编辑:蔡悦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