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一次“闭门羹”撬动一场“大讨论”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瞿轶羿
2019-07-05 17:41:24
不久之前,一对盲人夫妇前往婚姻登记中心办理离婚手续,却吃了"闭门羹"引发热议,双方明明和平分手,为何要去法院才能办理离婚?办事人员也满肚子委屈,一方面希望帮助这对夫妻尽快达成心愿,另一方面却又无法突破现有的规章制度,那么这个"困局"能解吗?
今天,市民政局的会议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来参与的,有司法部门代表,还有法律专家。大家讨论的问题非常细致,比如,如果一名残障人士无法签名,婚姻登记手续该如何办理?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许莉说:“实际上就是是否自愿,这个签字其实是在确认自愿过程中的一个路径。现实比法律要复杂得多。”
而引发这场头脑风暴的,是半个月前市民刘先生的遭遇。刘先生在办理离婚手续时,吃了"闭门羹",原因正是因为他是位盲人,无法完成签字。
刘先生说:“我并没有办法亲自签名,工作人员建议到法院进行调解,我当时是不理解,因为我们都有协议,为什么要到法院去。”
当时接待刘先生的是浦东新区婚姻登记处的朱凤。她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解释,之所以没有为刘先生当场办理,是因为根据《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2016年2月1日以后,要办理离婚手续,当事人的签名和指纹缺一不可。
浦东新区婚姻管理所副所长朱凤说:“因为刘先生没有学过汉字,没有办法签字和书写相关的材料。”
但这一特殊情况很快就引起了浦东新区婚姻管理所的重视,他们当天就联系了法院,并代写了诉状,两周后,刘先生等来了法院的调解,完成了离婚手续的办理。
朱凤说:“他们的出行也不方便,我们也是希望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对他们这些特殊的群体有一个更加好的措施。”
不过,即便是工作人员帮忙特事特办,这样依然要比一般的协议离婚手续多出了两周时间。而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类似的困局并不少见。为此,本周三,市民政局专门牵头召开了一场座谈会,请来各区一线工作人员讲述日常在办理残障人士婚姻登记中所遇到过的难题。
徐汇区婚姻登记处一线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很困惑,忧郁症,你到底可不可以办登记? ”
青浦区婚姻登记处一线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写得很简单,今天你来干什么?他看了一下就扔掉了,看不懂。像这种文盲聋哑人的情况我们怎么办?”
黄浦区婚姻登记处一线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有这个困惑,手语翻译我们不能准确地去理解。”
难题客观存在,不能总靠特事特办,还是需要固定一套办事流程,来确保当事各方的权益,同时提高办事效率。为此,市民政部门在一周内,连续走访了包括刘先生家、浦东新区婚管所、市残联等多方,对症下药,研究对策。
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处长沈家观说:“前期我们进行了梳理,将近146条问题,要考虑到目前政策的一些盲区,更加考虑政策设计能够惠及到特殊群体。”
民政部门介绍,他们本来就在重新梳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这次在原有讨论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一些服务特殊群体的条款。其中涉及到如何与上位法衔接、如何覆盖现有工作规范中的盲区等一些操作细节。今天更是在头脑风暴中,充分听取了法律界人士的意见。
市司法局叶孙君说:“签名签上去的是一个字,我们要证明的是他的真实意愿。所以形式可以突破掉的。”
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说:“只证明做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这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激烈的讨论后,各方明确了如何论证真实性等一些原则。这份承载着温度的工作规范,计划于本月底下月初正式出台,未来,刘先生遇到的此类尴尬,有望现场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市高院法官黄自耀表示:“实际上民政局碰到的问题,盲人无法签字,法院同样也碰到,实际上大家就是跨前一步,法条是死的,但是执行法律应该是有温度的。”
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也表示:“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最大程度的方便他们办事,也提高我们这个公共服务的这个能力和水平,主要是在细节上,要逐步像绣花一样,向这个目标去去努力去改善我们的工作。”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兴办民生实事,通过高质量的惠民政策和精细化的温暖服务,将民生的关怀落到实处,是上海民政部门不变的本色和初心。唯此才能让更多群众共享上海改革发展的成果,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细腻温情与暖心温度。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瞿轶羿 编辑:沈佩佩)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