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0″

视频 | 未来产业 如何在全球竞合中跑赢“未来”?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赵菲菲 宋懿 杨臻 金普庆

2024-04-06 00:28

“空中出租车”起飞、“人形机器人”上岗······上海瞄准五大产业,开启了通向“未来”的大门。在全球未来产业竞合加剧的当下,率先布局的上海如何培育“爆点”、跑赢“未来”?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与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共同讨论。


积极布局低空经济


“打飞的”去上班的梦想,正在上海照进现实。


本周,上海研制的民用“空中出租车”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龙”,正式向日本运营商交付。这也是全球首家民用吨级eVTOL航空器的交付,日本将其用以进行eVTOL中远距离点到点城市空中交通展示飞行,并全力推进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实现eVTOL演示飞行的目标。



“盛世龙”由上海科技企业自主研发,采用纯电动力,无需跑道就能实现垂直起降。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吨,采用5座设计,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200公里。227日,“盛世龙”首次实现从深圳至珠海的飞行,将两地单程约2小时的地面行驶时间,缩短到了20分钟。


此外,eVTOL还有噪音低、维护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空中交通的重要解决方案。目前,长三角地区就集聚了8家较为成熟的低空航空器企业,推动eVTOL更快应用于多样化飞行场景。


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为代表,上海正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今年1月,长三角低空经济虹桥产业园正式揭牌,上海青浦区宣布在电动飞行器制造、飞行器运营、培训及数据服务等四大产业细分赛道发力。去年6月,上海金山区也出台行动方案,未来将加快无人机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无人机产业集群。到2025年,金山区无人机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企业市场估值达到100亿元,形成50项体系化创新成果,打造“100+”应用场景,实现飞行服务“一网统管”,并形成一揽子制度创新。



“在低空经济赛道,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东方卫视记者金普庆观察,上海有C919国产大飞机,航空产业人才集聚优势无可比拟。同时,上海也具备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成熟、完整供应链优势。当前,全国范围内业界公认的头部企业几乎都在上海。


不过,起了大早的上海,要如何才能避免“赶晚集”?金普庆与诸多eVTOL企业的负责人交谈了解到,他们普遍期待“政府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引导”以及更多的“空间验证测试、场景应用示范”的机会与条件,“新技术需要在新的应用场景中飞起来、用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技术迭代创新,也为监管机构提供更多数据。”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列入了“新质生产力”框架之下,引发业界和社会热议。“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认为,“空中出租车”这种电动垂直起降低空飞行器横空出世,得益于过去10多年来电池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的系统突破与集成,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它拥有更广泛的应用拓展空间,将带动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系统突破、应用场景驱动能够带来很多应用的可能性,上海可以将这种优势复制到其他领域。”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表示,上海在低空经济赛道确实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从产业发展来看,仍需要从多方面发力。一方面以应用场景驱动创新,比如长三角城际间物流运输、医疗急救包括血液运输等,是否可以开辟相关航线。另一方面要推进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比如试航审定、空域权的开放等等。


未来产业先导区引领功能显现


低空经济的发展,是上海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20229月,上海在全国打响了超前培育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枪,提出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发展方向、16个细分赛道。20233月,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被授牌为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目标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



眼下,上海迎来了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一周年,创新集聚、引领效应已经显现。傅利叶人形机器人已经从研发迈向加快落地应用阶段,有望在快递分拣和搬运领域率先“上岗”。至2025年,上海力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实现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诞生在上海的“弈柯莱”,已开发出全球第一套不依赖细胞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反应器。在此基础上,企业正在研发“人造血”,使用时无需配型,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例;此外,“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化第一股”的上海企业凯赛生物,致力于新材料生产研发,由于原料来自可再生植物,大大降低了碳排放。


目前,张江未来产业先导区共有企业2.4万家,高新企业1900多家。聚焦未来健康领域,张江正积极探索生物医药分段生产试点。而在主打未来智能、未来能源和未来空间的大零号湾,去年已有72个高校成果转化项目落地,60多家企业完成超50亿元融资,累计估值亿元以上企业有112家。临港则通过“滴水湖AI创新港”建设,全力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此外,特斯拉储能计划、智算中心建设也在临港稳步推进。



对于上海布局未来产业主要聚焦于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这五大方向,丁国杰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第一是对标国际上其他国家发展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方面的方向;第二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第三是因为这五大方向,代表了人类技术进步的5大技术路径。


至于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成为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在丁国杰看来,“其实是结合了它们各自的优势特点,并赋予不同的创新探索使命”。具体来看,张江是国家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被寄予前沿技术创新突破的厚望,集中展示上海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面向国际竞赛的“运动员”;大零号湾则依托上海交大、华师大以及其他科研院所力量,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适应未来产业的产学研平台,还侧重于人才培育;临港则是硬核产业集聚区域,同时成长为开放协同创新的枢纽。



尽管上海拥有培育未来产业的优势和禀赋,但未来爬坡过坎时仍需补足一些短板。“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是关键”,穆荣平认为,立足长远发展的话,一方面要培养兼具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三合一”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地激发基于创新的创业者的创造活力,支持跨领域、跨学科交流,甚至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颠覆市场能力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小巨人企业,为打造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并有成长为主导产业的战略性新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对标国际 锚定更高目标


舆论眼中,未来产业之争也被称为“国运之战”。进入21世纪后,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颁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对未来产业作出综合性战略部署。


比如,20192月,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正式签发《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首次将未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要求增强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等未来产业中的领导地位。此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法案》、《无尽前沿法案》等接连出炉,拟合计投入1700多亿美元,助力美国在未来产业上实现长足发展。


欧盟也在2019年发布报告,正式划定未来产业六大关键领域,并在此后两年里先后通过多个法案,试图重振制造业。其中,欧洲经济“火车头”之称的德国于同一年推出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在十大重点领域,培育“国家工业冠军”。英国则瞄准汽车、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生命科学等产业,计划从2025年起,在5年内提供总额达45亿英镑的资金。



在亚洲,日本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社会5.0”概念,计划在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建立“超智慧社会”。韩国也发布了《制造业复兴发展战略蓝图》,鼓励在半导体、未来汽车、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大型公私合作研发等。


对标国际,我国也在锚定未来产业更高发展目标。今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产业发展。计划到2025年,部分领域要国际先进,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到2027年,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分析认为,这份意见的颁布,也是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落实和细化。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未来产业”单列一节,要求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领域,加速谋划布局。


穆荣平指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之中,一些国家结合自身资源要素和技术系统的优势调整战略和政策,都力图把握住这波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发展机遇,中国也不例外。其中,中国的优势在于全频谱研究,“也就是说所有的技术领域都有中国人涉足”。面对全球未来产业竞合加剧,对于中国而言,开放创新与协同治理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集聚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衔接点,上海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将帮助我们国家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在丁国杰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挖掘了一批非常优秀、面向未来的潜力型种子企业,他们是未来产业的生力军;第二,上海面向前沿技术进行创新部署,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很强的策略引领作用;第三,上海在未来产业的培育路径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探索,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编辑: 李瑶
责编: 赵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