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上海记忆遗落的拼图,被他找到了 ——《沪乡记事》新书分享会开启寻根之旅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17-10-14 20:01


说起上海,五光十色的记忆碎片总是很轻易就倾泻满地。从和平饭店的弹簧地板到弄堂口的布旗袍,张爱玲、程乃珊、王安忆、陈丹燕……这一支支细腻的笔,曾勾勒出这座城市最精致的名片。



2017年10月14日,在上海都市文化被书写得最为淋漓尽致的静安寺地区,一本裹挟着乡风与泥土气息的小书带领近百位读者拾起了上海另一段鲜为人知的记忆:海边的盐田,怒放的棉花,捧着脚炉的儿童,赶着猎狗的猎人,还有丧礼上的唱哭声,月光下踏车人悠扬的情歌……

这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沪乡记事》,作为国内首部集中描写上海郊乡文化的纪实文学作品,得到沪上知名作家陈丹燕、金宇澄联合推荐,被誉为“这本书以后,上海的记忆才算完整”。在本次受邀来到最美书店钟书阁举办分享会之前,它已在2017年上海书展上饱受各界关注,发行仅2月即被呼唤加印,一度跃入京东图书散文类别热卖榜,并在“书香上海”“侬好上海”等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累计十数万的阅读量。


一本讲述“小时代”里“小故事”的小书,何以引得如此瞩目?


在上海故事广播主持人丁薇的穿针引线下,本书作者沈月明、上海电视台首席记者宣克炅和作家唐墨,在“乡下人”“上海市民”“写作者”等多重身份的交错间完成了一次对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沪乡的孩子、一位走遍大江南北洞察时代的媒体人、一名曾经游历美国三年的驻美记者,沈月明对农村现状和未来的思索,视角独特,务实而深刻。“6340平方公里的上海,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只占663平方公里,”沈月明说,“上海十分之九的土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在郊区,在乡村。可以说,上海的文化之根在郊乡。”他对一长串姓名如数家珍:张闻天、陈云、宋庆龄、宋美龄、顾维钧、傅雷、史量才、廖世承、潘光旦、张君劢……这些让人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与沪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我坚信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是不同寻常的,因为只有健康丰润的母体,才能孕育出美丽的生命。”沈月明动情地说。


然而现实是,与沪乡相关的文学创作,几近空白。



“为上海找回一份失落的记忆”从此成了沈月明的一件心头事。为此,他历时整整一年,遍访乡村,查阅大量文史资料,于民间收集散落的珍贵老照片,终于完成了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地理知识,一段段传承千年的乡风民俗,到温暖可爱的沪语方言,壮丽神奇的生灵田野,还有那激情年代的碎片与变迁,在作家的笔下汇聚成令人回味悠长的文字,记录下特定时空中的乡风、民俗、故土、人情,成就了一卷生动的“沪乡风物志”,也“复活”了这一块不该被遗忘的上海记忆的拼图。



同是沪乡出身的上海知名记者宣克炅,在这本书里就找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爬过的那段古城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扑腾而过的翠鸟,是他繁忙工作之余魂牵梦萦的思念。“越是乡土的,越是国际的。”宣克炅强调,城市的钢筋水泥是可以复制的,而乡村却是传统文化最后的自留地。他表示每个乡村出身的孩子都应该像沈月明这样,自觉地寻找、保护和传承故乡的优秀文化基因。



同样的,“传承”也是沈月明谈话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我不希望乡村文明就这样断代,”他说,“它悠长的历史与美好的质素,是值得被理解和吸收的,乡谚民谣中朴素的智慧、情感,可以解答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困惑。”在他看来,写作这本书是一件“急事”,因为“再不把这些东西记下,那些人、事、物都要随风散去了”。



同为作家的唐墨对此也颇有共鸣。她坦承,自己过去倾注大量热情去关注的,都是上海作为“都市上海”和“市民上海”的那一面,直到读完这本书,才“如同失忆的人一般重新找回了记忆”。除了质朴宁馨的乡间风光外,她尤其指出,这本书的点睛之笔在于一群勤劳、朴素、温暖而有坚定信仰的沪乡人,“他们是沪乡的脊梁,更是沪乡风景线里深刻广博的意义所在”。



让乡村得到更多关注和思考,正是沈月明写作《沪乡记事》的一大初衷。“70后这一批人,可以说是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正好是中国乡村开始发生巨变的时候。”为了这份身为“最佳讲述者”的使命感,沈月明决意以工匠之心打磨这本小书:“几乎是字斟句酌,一篇4000字的文章写上整整一周,最后可能又推倒重来,第一稿只作为用来修正的靶子。”


这样的写作态度自然也收获了读者的热情反馈。一位从浦东远道而来的读者在互动环节赞扬道:“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每年阅读量几百万字,有些书翻一翻也就忘了,可是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忍不住读了好几遍,对我而言,它是有收藏价值的。”


分享会的主持人丁薇也直言自己是该书的书迷。主持读书节目的她可谓阅读量惊人,但她坦承,已经很少有一本书像《沪乡记事》一样让她数度落泪,又温暖不已。“我在电台朗诵书中章节时,发现那些人物和画面都仿佛就在眼前。沈老师真的很厉害,他的文字既适合用眼睛阅读,又适合朗诵出声,还能素描出真实可感的立体图像,让人真真切切地走进了沪乡的世界。”

新书介绍


本书以20世纪下半叶上海南汇为背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及成长过程中的口耳相传,记录了特定时空下的乡风、民俗、故土、人情,勾勒出一卷生动的“沪乡风物志”。本书于2017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得到沪上知名作家陈丹燕、金宇澄高度评价,经南汇籍奥运冠军钟天使感动推荐,被誉为“这本书以后,上海的记忆才算完整”。


作者沈月明,1972年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黄路乡(现浦东新区惠南镇)。1991年南汇县中学毕业后入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新民晚报社至今。曾任新民晚报社美国记者站站长,现任《新民晚报》主任记者。

编辑推荐:


似乎少有人提起,十里洋场之外,上海还有九成郊区土地。


花儿在风里谢了又开,孩子数着星星睡去醒来,风清云白,无从记载。


这本小书,偏要将桃枝削了笔,河边舔了墨,在田埂上做文章。


左邻右舍轮番登场,四时风光交相更替,


乡谚民谣唱着庄稼的兴衰,红白喜事画着生命的枯荣,


那是不同于万国建筑群的万种风情,


是沪乡。

名人推介:


书中的“南汇记忆”是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拾珠”。沈月明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讲述了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疏离。有一种优美的、触痛的关怀让人印象深刻。——作家陈丹燕

再见旧时光,沪郊日落,不可道的乡野味道,速写的节日稻麦与缓慢的春天谚语,香气满溢……这些难忘的图画,是沈月明凝神回眸的上海乡间:“不知鹤乡是吾乡。”——作家金宇澄

这本关于我的家乡的书,唤醒了我沉睡在心底的儿时记忆。在钢渣路上和小伙伴疯玩,说着最朴实的家乡话互相嬉闹,都是我最难忘的画面。非常幸运能读到这样的文字,不仅深深触动心底,更让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家乡,从而对它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2016里约奥运会冠军钟天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小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