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视频 | 交大医学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医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伊罕 通讯员 童宽、雷禹

2020-10-16 16:1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交医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为抗击疫情筑起坚固防线。自今年大年夜接到驰援武汉的命令起,上海交大医学院先后派出 8 批共 569 名医务人员弛援武汉,派出 182 名医务人员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交大医学院广大医务人员展示出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展示了“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展示了为人民健康和医学事业奋斗的初心和使命,真正做到了“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

   

10月15日下午,“博极医源抗疫情 精勤不倦献大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懿德楼二楼大礼堂举行,赵雷、刘嘉琳、查琼芳、刘立骏、黄波黎、常健、李颖川、王振等8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回顾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战“疫”历程,师生们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礼。


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在报告会上表示,抗疫斗争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他呼吁大家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伟大抗疫精神引领我们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 100 周年!


驻扎在火神山医院的赵雷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的教师,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病因诊断小分队”中的一员,他们的到来开启了新冠肺炎病理的大门,驻扎在火神山医院的日子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协助建立了病例最多、数据最全的病例样本库,共完成了21例新冠肺炎病理尸检,帮助大众了解病毒的致病性和致死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新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贡献了重要自己的力量。在课堂上,赵雷就常常对学生说要勇于担当、大爱无疆,而这次疫情就更应该是医学院教师挺身而出、言传身教的时刻;2003年SARS的时候,病理人就奋战在抗疫一线,而今年这一棒交到了赵雷等人的手上。他作为师者,以身垂范,自己实际的行动,证明了“医学生誓言”沉甸甸的重量。


附属仁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查琼芳医生是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同时也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医生亲历的抗疫日记——《查医生援鄂日记》的作者。她回忆初到武汉时,“兵马先行”的她们面临诸多困难,粮草不足,人员不足,防护物资匮乏,工作环境简陋……他们克服了困难,激发了斗志,经过不断的摸索,采取一人一策,中西医结合,关口前移,有创呼吸机,ECMO,CRRT等等措施。病人一天天好转了,脱机了,出院进了隔离点,从隔离点给我们发来了感谢信......一个个好消息,让士气越来越旺盛,斗志越来越高。在武汉的67个日夜,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凝聚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在金银潭医院充分体现了上海精神,上海担当。


附属新华医院CCU副护士长刘立骏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后勤保障组组长,协助医疗队统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品保障。从临危受命那天开始手机就24小时待命,睡眠的时间也只每天4到5个小时,日行2万步以上,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刘管家。抗疫期间,他全力配合队伍的医疗护理需求,全力以赴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盔甲”和“弹药”。作为后勤保障,医疗、防护、生活用品、食品还有药品都需要负责,他白天对接各方支援的物资,梳理需求,夜晚盘点货品,制作出入库表单和接收函,力求做到精准供应。非常时期的武汉,人手紧缺,在重症组查房后提出要为更多病人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手段后,刘立骏立刻从驻地拿上平板车,拖了两大箱的枕头,穿越医院后门的泥泞道路,电梯进不去,就用肩膀扛到三楼。医生办公室里堆成小山的物资,也都是这样一车一车,蚂蚁搬家式的运过去的。他曾多次因搬运重物而扭伤,不过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在库房。2月25日,他在金银潭医院火线入党,成为抗“疫”一线入党的光荣共产党员。

 


“武汉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封一座城,救一个国,正是有了他们一群人,牺牲了自我,成就了大中国,真的很伟大,很感谢他们。”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黄波黎在报告会上动情地说道,“共饮一江水,沪鄂心连心。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战友’,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救治更多患者’。”在病房中,黄波黎和战友们要为患者执行所有的治疗、护理措施:血透患者的治疗、巡视,危重患者的监护、抢救,患者的血液标本的采集,留置胃管、尿管和核酸检测等等,护目镜和多层手套让所有的操作难度倍增。只要听到“*床”抢救,他们就会箭一般的冲过去,“上心电监护,简易呼吸器,开放气道,开放静脉通路,动脉血气”,各司其职,分秒必争。除了做专业的治疗,护理措施落实以外,她们还要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喂饭,洗头,擦身,处理身上的排泄物等等。即使遇到防护服穿着头痛欲裂,护目镜看的雾里看花,口罩戴着憋闷难受时,强烈的责任感会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用行动证明交医人的使命和担当。


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常健是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南)主任,也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她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抗疫实录与思考。队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就与施工队伍中建三局密切配合,完成总积超过3000平方米病区的功能验收及各项开办准备工作,接管C1、C3病区的64张普通床位及 B区ICU七张重症监护床位,是第八批医疗队中管理床位最多的单位。从初抵武汉时直面严峻挑战,到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任务,全队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守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积极降低死亡率。同时,她分享了此次抗疫的一些经验,如高质量临床研究的重要地位,提升医院、医师临床研究能力的必要性,医工、医企合作的重要性,新兴前沿技术在疫情中崭露头角等。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颖川是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四大天团”之一的天团领队,在公卫中心救治患者期间,他就住在A3病房楼紧邻隔离舱的简陋的值班室里,随时随地到会议室看大屏幕监测患者的即时信息成为了救治工作的常规习惯。心情也像坐上了过山车,随着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而上下波动。作为团队指挥者,随时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在团队的钉钉工作群里发出指令,半夜里也会回复工作信息,对患者的医疗和护理工作进行及时的精细调整,团队成员戏称他是“主任级别的住院总”。李颖川经常在科室内对重症救治关键技术经常进行高质量的培训、规范化的操作,因此,在公卫中心隔离舱这个特殊环境中,他带领团队为本团队和兄弟医院团队管理的极危重患者迅速建立高质量的ECMO,上演“生死时速”,使患者快速转危为安。


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医生是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作为第一批抵达、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国家心理医疗队,50名队员对接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6家定点医院和4家方舱医院,他们的角色不但是‘患者的救助者’,更是‘医护的守护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勇于担当,主动率5人小组承担起最艰巨的任务,作为唯一的心理医疗组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面对庞大的心理服务需求和人手短缺,他们快速搭建了线上心理评估平台统,调配了可穿戴设备,线上评估、线下评估、智能监测齐上阵,实现了服务对象全覆盖。在武汉的每一天他都奔走于病房与驻地,经历着治愈与被治愈。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心理救援,自己也面对着无数心理创伤,但始终坚持“以心救心”,用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为患者和医护重拾信心、重建希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