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肿瘤防治宣传周 他们来了一场最直接的生死问答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董路翔  实习记者  张惠敏

2017-04-19 12:29:48

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医药卫生系统都会以各种形式宣传、普及肿瘤的预防、治疗知识。癌症已经成为中国的最主要死因之一。如何面对癌症病人、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来自医药卫生系统的专家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园里进行了一次最直接的生死问答。


昨天下午(4月18日)6点30分,复旦大学第一届生命文化节主题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召开,内容主题是“生死两相安”。这次主题论坛旨在讨论临终关怀的问题,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生命教育。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闻玉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顾东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这四位专家代表与所有出席的复旦大学学生讨论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在论坛会上,身处临床一线岗位工作的胡雁坦言,有很多病人在临终前经历了很多磨难,身上插了很多管子,病人想要放弃,但家人和朋友不同意,最后病人还是去世了,而且很痛苦。在闻院士看来,“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必然死亡的结局,人在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这个结局。我们要学会平静地看待死亡,很开心地生下来,然后很开心地死去。”


克制泪水,给予正能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从医30多年,她分享了自己遇见的一个故事,曾有一位乳腺癌患者想与亲人谈论自己遗像的照片该选哪张,却被亲人打断了,后来这位患者只能通过短信将自己的想法发给好友,于是亲人就这样失去了最后与患者好好交流的机会,甚至成为内心的遗憾。对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顾东辉觉得,我们应该注重病人和患者的心理关怀,面对临终患者,家属应该帮助患者完成未了的心愿,而不是哭哭啼啼地使病人自责,雪上加霜。八十多岁的闻玉梅说出了自己的选择——亲人要离开时,不要悲伤不要流泪,要给人正能量,因为人总要走的。她分享到,与她一起读研的一位朋友,在去世前要求葬礼上放他最喜欢的音乐,不要放哀悼的歌曲,要给人正能量,回忆开心的事情,闻玉梅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在我的葬礼上,我希望放的是红梅赞”。


顾文英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2008年,顾文英的丈夫步入肺癌晚期,看过了无数场生死离别的她没有任何隐瞒,告诉了丈夫实情。她说,告知才是陪伴的开始。他们约定好今后的每一天都不然泪水相伴,他们计划着今后的每一件事,就这样,她的丈夫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没有太多的痛苦。


到目前为止,肿瘤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顾文英说,最忌讳的就是隐瞒病情,这样只会让患者死的不明不白,告知病情是对患者的尊重。作为家属,应该满足患者的愿望,给予他心灵的慰藉。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则表示,家属应该帮助患者回忆到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候,不留下遗憾。在他很清醒的时候,能够制作一个生命的愿望,如葬礼上的歌曲,埋葬的地点,给亲人写一封信等。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善终。


从小培养,建设人文关怀



近年来,人文医学越来越被注重,因为医学和人文永远是并驾齐驱的。闻玉梅认为,医学的核心就是人文,因为医学针对的就是人而不是动物,失去了人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是,人文医学对人的教化单单靠开设一门课程能够实现的,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贯穿人的终生教育的全过程。


胡雁认为,对于医学人文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程,更要从临床案例中去理解去思考,这样才可以真正落实医学人文的培养。顾东辉认为生命教育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是一个人真的领悟生死一定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从小时候开始,要把生命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教育、家庭教育中。



在人文关怀上,顾东辉还谈到,我国目前的医学技术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是人文理念有很大差距。在《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所调查的80个国家中,中国排到了71名,这个数字说明,中国人的临终生活质量并不高。死亡并不只是医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参与到临终关怀中来,小小的个体尽管不可能改变患者的整个生命状态,但至少可以在生命的末期给予一些慰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董路翔 实习记者:张惠敏 编辑:周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