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方舱策:武汉疫情如何“化危为机”

时讯

澎湃新闻

2020-03-11 12:23:35


“方舱医院的建设,


在防与治两个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对重大灾情疫情,


迅速组织扩充医疗资源


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方舱医院,


也将写在武汉


写在湖北,


甚至写在中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史册上。”


2月3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这天下午的会议上,面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建议征用大型场馆建设能够大量收治、隔离患者的方舱医院。


中央指导组当即拍板,武汉市当晚开建。


3月10日,方舱医院完成使命,全部“休舱”。此时,武汉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已从高峰期的四位数甚至五位数,下降到二位数。


一个月来,武汉的方舱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0多张,累计收治患者12000多人。“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就有1人是在方舱医院治疗的,方舱医院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说。


王辰认为,“(方舱医院)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迅速大幅度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非至善之法,但确是解决收治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


王辰院士称,方舱医院是关键时期的关键之举。 (新华社 图)


“多方求助,一床难求”


2020年一上来,就糟糕透顶。


在矗立于江河纵横之上、坐拥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武汉,情况不只是糟糕,间有恐慌和绝望。


“封城”次日,除夕之夜,一位发热超过4天的患者说,去过多家医院均未收治。因需隔离,无奈只能坐在街头。“把我关起来都可以,我不知道还能去哪里。”


同一晚,武汉市民何永祥在家里晕倒了。送到汉口医院,接诊医生指着过道里的病人摇了摇头,“实在不能收。”大年初一,他的体温蹿升至39度。武汉市第六医院将其列入高度疑似名单,但依旧没有床位。


5天后,家人多方求助,才给何永祥觅得协和医院的一张床位,次日他即确诊,医生同时嘱咐,“要做好心理准备。”2月2日,何永祥在被转院的路上过世。


此前,何永祥的妻子、儿子也出现了发热症状,不久被确诊。


甚至有感染者自觉救治无望,走上绝路。


一个个有恙的生命,坍缩成一个个没有温度的点,将统计数据的曲线日日抬高。


2月2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首次破千,达到1033例。以后17天内,这一数据一直维持在四位数,临床诊断病例归入时一度破万。



同一天,武汉26家定点医院一共开放床位7259张,但已用床位7332张。


病人就医数量“井喷式”增长,远超医疗资源负荷极限。


大量确诊、疑似、密接人员居家隔离,既引发了一场求治难的生命危机,也成了疫情“内防扩散”的一大障碍。何永祥类的家庭聚集式感染悲剧,时有爆出。


彼时,武汉的疫情形势,被形容为“不是严峻,是非常严峻”,传播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内防扩散”、“应收尽收”的目标看起来甚至渐行渐远。


院士献策,方舱落地


2月1日晚,王辰乘坐高铁抵达武汉。


“知道情况紧张,但不知道武汉已到这个程度了。”站在街上,很久看不到人,天气接连阴雨,接触的人普遍焦虑,不时有极端社会事件的消息传出,“感觉整个社会停滞了。”


在当地调研后,王辰向中央指导组提出方舱医院之策,当天即被采纳。


2月3日晚上,武汉市首批改造的三家方舱医院连夜动工,王辰也赶赴各个现场以专业建议指导改造工作。


次日上午,一直 “钉”在湖北的中央指导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赶到正在进行改造的方舱医院实地考察,要求抓紧做好救援队进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连夜改造方舱医院的工人蹲下休息。


此时,中央指导组调动国家医疗救援队22支方舱支援队伍星夜赶往武汉。几天内,上万名医务人员便进入方舱医院,开展诊疗工作。方舱医院几乎是“边建设、边接收、边治疗”。


征用大型场馆改造为方舱医院,有三个优点:其一,大容量,可提供大量的床位;其二,高速度,短时间即可建成,可以“救急”;其三,低成本,放置床位、配备一些紧急的医疗设备即可投用,且开放病区里医护人员可以照看大批患者。


与此同时,武汉也开始实行新增定点医院,改造隔离治疗点和观察点等一揽子措施。


方舱医院的定位是收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轻症确诊患者,王辰将其作用比喻为“关掉溢水的龙头”。


彼时,大量轻症患者滞留于家庭、社区、社会,此类人群的活动性大,造成的传染也更广泛。因此,将轻症患者集中收治于方舱医院,可以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水龙头不关,再怎样拖地,水也拖不干净”。


王辰说,轻症患者只要能够获得一定的规范治疗,就可治愈出院。在方舱医院中,患者的病情得到监测,如转为重症,会被及时发现,快速转入条件更加完备的定点医院治疗。


三大担忧,迭次破解


影响成败的,有时就在细节。


2月6日凌晨冒雨从医院转入武昌方舱医院的一位患者回忆,起初病床没有通电,只能提供照明;晚上睡觉冷,白天饭和药没有按时提供;厕所在室外,需要走两三百米;也没有给病人洗澡的地方。


2月10日零点,两位工作人员在首批启用的武汉江汉方舱医院门口值勤。


当天,就有方舱内患者情绪焦虑,在里面踢、摔东西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


王辰也颇为焦急, “把住在医院的病人转到方舱,由奢入简难,病人当然不高兴。”


对于方舱医院,一度有三大问题萦绕在人们脑海:一是患者是否愿意入住方舱医院;二是患者是否会交叉感染;三是是否会形成群体性事件。


对于前两个问题,王辰比较笃定。


他更希望把方舱医院定位为方舱庇护医院,庇护和收治那些未能入院的患者。“只要能避免对家人传染,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只要能够在病情加重时及时转至条件更好的定点医院,大家都会愿意来的。”


至于交叉感染的问题,方舱收治的患者必须核酸检测为阳性,所有收到方舱的病人都感染的是同一病原,所以就新冠肺炎来说不存在交叉传染的问题。


防交叉感染主要是要避免流感等其他类传染病的传播,对策是对所有进舱患者都会提前进行流感抗原筛查,结果为阴性才可以收入方舱。此外,“方舱里面的人都要求戴口罩,对防止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绝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方舱医院实际上是轻症患者社区,社区包括生活、医疗等部分。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之间相互协同互助,便不会形成群体性事件,反而能形成一种和谐的社区生活。”


因此,王辰向武汉市委、市政府建议,在方舱医院内建立临时党委、患者中建立党支部,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组织患者在方舱住院期间关怀互助,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治疗和病情监测。可在方舱医院内悬挂起国旗、党旗,激发全体患者的公民意识,党员的先进觉悟,与国家共克时艰。


这一建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位方舱内的患者表示,临时党支部成立后,会收集病人的需求,向有关方面反馈。比如病人普遍反映的不能洗澡问题,院方连夜施工,安装了两个集装箱供给病人洗澡。此外,临时党支部还会组织一些病友帮助医护、保洁员搬东西、拖地。


王辰设想的“社区生活”确实达成。网络上、报道中,出现了方舱内大量患者与医护人员跳广场舞、演小品的视频,甚至还有了“读书哥”、“魔方姐”、“复习妹”等各种“网红”。


化危为机,启鉴未来


方舱医院的数量一直在与疫情的蔓延比拼速度。


自2月13日起,武汉新增确诊病例一直高企在四位数甚至不时跃升破万,方舱医院也按着一天半一所的节奏不停新建。



率先建成的三家方舱作为样板,成为国家卫健委制定《方舱医院工作手册》的蓝本。曾参与支援这三家方舱的一些医疗队也被整建制抽调到其他方舱,将成熟经验运用到新的战场。


方舱医院的“拐点”迅速到来。


随着方舱医院大量地收治隔离患者等措施的推行,疫情逐步被制,新增确诊患者大幅下降,曾经的“人求床”已转变为“床等人”。


3月1日,武汉市首家方舱医院“休舱”。至10日,随着患者的陆续出院,不多的存量患者分流至定点医院后,武汉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3月9日下午,江汉方舱医院西厅卷闸门缓缓落下,工作人员送走最后一批出舱患者后,鞠躬“谢幕”。


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副主任翟晓辉解释了为何是“休舱”, “下一步随着疫情变化,还是先收治到定点医院去;定点医院如果解决不了,我们再启动方舱。”


作为深度参与SARS防治以及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专家,王辰已在思考长远。“这次方舱医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能够把中国巨大的公共卫生和医疗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小的成本解决。方舱医院显然是一种应对大规模疫情的有效社会措施。”


他考虑,中国工程院可组织一个多学科的课题,研究把方舱医院变成一种国家标准,形成一整套的城市建设方面的管理规范。未来再建设大型场馆时就应提前考虑,一旦有应急需要,如何能够迅速改造为方舱医院。


比如,大型公共场所规划建设时,预先就设计医疗应急功能,在空间安排、场地设置、通风系统、传染病分区划分等方面预留改造的接口、空间和设施等。这个经验也可以向世界推广,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城市设计要求。


“患者刚来方舱时,


对这里表示怀疑。


经过一段时间,


大家发现:


方舱的生活不比家里差;


方舱的医务人员,


不比平时自己的朋友差。”


陈玉一家三口都中招了。


她是2月1日出现的临床表症,直到9日才被送入距金银潭医院不远的东西湖方舱医院,“连着几日给医院、社区打电话,都被告知没有病床。”


7日,也就是陈玉确诊当天,东西湖方舱医院(又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才刚刚改造完成并投用。


位于长江北岸的武汉客厅,建筑扁平横卧地面,本是一座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2月伊始,火速被改造成为一家布设床位1461张的大型方舱医院。


投用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医护人员在这里支援,累计收治患者1760名,高峰时期在舱患者达1434人。


3月7日,在启用整一个月时,东西湖方舱医院内患者“清零”,并于次日“休舱”。


东西湖方舱医院院长章军建说,方舱医院的患者出院,和武汉疫情形势的好转是同步的,“方舱医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凌晨来电:紧急任务


2月4日凌晨,申健刚回到酒店准备休息,就接到电话,“说武汉客厅里突然有个紧急任务。”


申健是中信建筑第五设计院的副总建筑师,挂掉电话后,随即和团队赶至武汉客厅。


一行人拿着原设计图纸在展厅里来回查看。方舱医院虽然简易,但须有医院的基本流线。在分清人流、车流、物流3线后,改建团队返回酒店开始设计。


后续的图纸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改进的。申健说,期间,王辰院士来了现场三次,和院感专家一起提出指导意见,例如:护士站设置要方便观察病人、尽量缩短护理距离,要增设治疗室等。


同一时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方舱,协调来自上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东、山东等地的支援医疗队和武汉本地的医疗人员入驻方舱。


任务设定的改造周期是三天, “谁要提出推迟投用,就会面临很大压力。” 章军建说。


但投用时间还是推迟了一天,医疗团队紧急添置急救设备、补上院感短板、进行传染病隔离培训,“这一天我们抓了,时间非常值。”


最终,武汉客厅有三个厅改造为方舱医院,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相当于三个标准足球场。


按照院感要求,设置了严格分离的“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两通道(医护通道、患者通道)”。内部用隔板设置了医护站、治疗室、急救室等。


此外还有垃圾暂存点、污水消毒处理区、逃生通道、物流通道等,每个厅都为患者配备有洗手盆、淋浴间和移动厕所。


开舱收人,能收先收


开舱当日的情况,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熊忠伟还清晰地记得。


在做入舱筛查前,各个社区送来的病人已排起长队。有患者在等待过程中就“站不住”了,医护急忙联系最近的医院救治。


东西湖方舱当天收治的数百名确诊病例中,有十几位病情较重的患者,“一定要先收进来,再联系定点医院的床位。”


院长章军建也记得,有位89岁的女患者收入后还没躺下,心脏就骤停了,“扑上去抢救,幸好方舱里有氧气,守住了零死亡的底线。”


熊忠伟和同事们每天反复要做的就是监测舱内患者病人的一些基本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搏,加上查房时面对面的问诊。


查完房后,医生将病人的病情按轻重依次排序分成四级。确定后,当班的组长医生再对重症病人做一遍评估。


两个帐篷,医疗后勤


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外的北广场上,矗立着多顶帐篷。


靠左的一顶棕色半圆柱形帐篷,是院方医疗指挥部;右侧的一顶红色形帐篷,是东西湖区委区政府设在这里的指挥中心。


每日一大早,院方医疗团队会与指挥中心的后勤保障团队碰头,沟通解决各类问题:通风供暖、水电餐食、保洁卫生、医废处理……


舱内隔板上,贴有负责保洁、水电应急、清污与垃圾清运工作人员的电话,患者发现问题可及时上报。


为了让患者能安心住下来,后勤保障团队设计了食谱,并优化送餐流程,确保准时派发。


在各厅中央靠近医护站的位置,还设置了书屋、挂壁电视、微波炉、食品角、充电站等。


东西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丽说,还为患者提供了一个APP,包含8000余条视频、8万册电子图书和42万个音频的数字资源。


身为老师的患者徐萍经常光顾书屋,“不能老是刷手机,纸质的东西读起来更有感觉。”读书饿了,她会到食品角取些零食。


“食品角”摆放了牛奶、面包、饼干等以及10余个盒饭。“担心患者错过饭点,饿了没东西吃。”


方舱内设有警务室,实际上就是摆张桌子、椅子,再贴上个名条就成了。“一方面是舱内秩序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压力的泄压阀。”


在东西湖方舱治疗24天后,陈玉康复出舱了。这么多天里,医护、工作人员留给陈玉的印象只是穿着防护服的“白胖”。


“如果有可能,我想看看他们的真面目。”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