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

视频 | 老电影“重生”的秘密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孙佳逊

2020-08-14 20:07

都说电影是凝聚时光的艺术,不过,胶片能留住的时光也未必能够永恒。划痕、霉点、腐败,这些都是胶片电影的敌人。正因为如此,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经典电影修复单元都格外引人注目。


《画魂》、《芙蓉镇》、《女篮五号》、《天书奇谭》……是谁赋予这些早已黯然失色的老电影以新的生命?


在银幕背后,有一群“修复时光”的人。



所谓电影修复,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的胶片电影拷贝转移到新胶片或数字载体上。同时,通过修复、降噪、补光、调色等技术,进一步复原甚至优化原片的影音品质。


吴云岳,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上影工作,和胶片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返聘回上海电影技术厂,主持老电影的修复工作。


用他的话来说,电影修复的意义就在于其不仅仅传承了洗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老艺术家所付出的心血,让老电影、还有不可能再拍摄到的资料片、科教片、纪录片,能够继续保存下去留给我们的后代。



在中国,1905—1949年间生产的3000余部电影,被保存下来的只有300部左右,胶片存活率不到10%,胶片的抢救工程迫在眉睫。


2012年,柯达公司破产,以35毫米、16毫米黑白、彩色电影的底样片加工和拷贝印制为主要业务的上海电影技术厂开始从胶片向数字转型。同年,上技厂尝试电影修复业务。至今,已经修复了包括《芙蓉镇》、《画魂》、《女篮五号》、《天书奇谭》在内的200多部故事片。



修复电影是件极其考验耐心的事情:首先要经过物理修复,把胶片素材转化成数字素材。


胡玉娥是上技厂物理修复部主管,在她看来,物理修复最难的就是用手工把老胶片上的霉点、斑点和断裂的齿孔修补好。有时候,老胶片还会收缩,团队还需要把胶片进行膨胀恢复到原样。而这些,都是十分耗时的工作。


在完成物理修复后,还要再展开数字修复,对画面、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一帧帧进行调整,进行后期修复降噪、消除抖动刮痕、数字调色等,再进行大银幕的放映鉴定。



《画魂》,1994年上映。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画魂》修复工作交给上海电影技术厂。这也是上影节自2011年开始主导修复经典老片后,第一次独立完成修复工作。


电影修复最理想的情况,是能邀请到原片的工作人员参与到修复中,更好地达到修旧如旧的宗旨。吴云岳回忆,为找回原汁原味的画面,上技厂邀请到《画魂》的摄影师吕乐协助修复工作。修复完成后,吕乐甚至认为如今的修复技术弥补了当时因胶片局限性而留下的遗憾。



一部1小时50分钟的电影,每秒拍摄24帧就是24幅图,一帧一帧进行修补,相当于要修15万张图。一部经典电影的修复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毅力。胡勍勍是数字修复组的负责人,他说,自己有类似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感觉。有更多的经典作品能够传承下去也是电影修复师们的信仰。



电影修复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电影修复工作的进行也有时日。大规模的系统修复始于2007年,“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全面启动,不过,目前国内仍有近2万部老电影等待“抢救”。


对于电影修复师们来说,任务还很艰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孙佳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