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视频 | 十六铺,我的爱与哀愁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亦敏

2018-01-29 11:02

“呜——”汽笛声回荡,岸上前来送行的人喊着亲人的名字,挥舞着手帕告别。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六铺码头常见的景象。迎来送往,不一会儿,宁波的船开来,汉口的商船也靠岸,旅客如潮水般涌向岸边,熙熙攘攘、热闹无比。




渐渐的,在码头形成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从柴米油盐到木材轻工业品,集市规模日益壮大。尤其是东门路一带,各式各样的百货店和老字号应有尽有。人们习惯性将这个以十六铺码头为中心扇形区域,称作十六铺地区。






“小时候,我就觉得十六铺码头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丁晓刚,在十六铺已经住了六十七年,曾经编写区志的他,现在还能如数家珍道出十六铺区域路名的故事,外咸瓜街是从福建话的腌鱼一词而来,现在路旁的30码限速标志是自己出生的盐码头街159号……站在十六铺中心一闭眼,仿佛还能听见小学时在晒台上听到的汽笛声、喇叭声。





七十岁的丁伟民,曾在十六铺码头成长、工作。说起自己和十六铺的故事,他想起了自己65年11月从十六铺码头离开去安徽务农的经历。记忆里,天还没亮,码头还是黑乎乎的,“但是我没有哭,船开了才哭的。再见了,上海。”那时的十六铺,作为上海和外界的纽带,许许多多和丁伟民一样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又经这里回家。





光阴荏苒,2004年,十六铺码头完成整体拆除,宣告航运功能的结束。从此这里成为一个地标景点,迎来了新开始,进入了新时代。而关于曾经辉煌的码头记忆,将永远地留存在一代老上海人心中。




关键帧:


浦江沿岸十六铺,

熙熙攘攘烟雨中。

兴衰看遍沪上事,

记忆犹存心绪知。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亦敏 实习编辑:施如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