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价值三亿的手稿真迹 还原不为人知的米开朗基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吕心泉 实习记者 金翔

2017-01-04 10:25

【视频】“神美·米开朗基罗”大展导览


他是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的最高峰,24岁完成雕塑《圣殇》,他一举成名;在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他的《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描绘了世界的肇始与终结,是永恒的两个极端。他是神一般的雕刻家,伟大的画家,不朽的建筑师。他与拉斐尔、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正是他将文艺复兴带入了全新的纪元。文艺复兴艺术史学家瓦萨里评说米开朗基罗“他的神圣天才所能完成的‘美’与‘善’远远超过古人……”


密友里查瑞利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半身胸像


米开朗基罗身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艺术家,既精通雕刻与绘画,亦兼及建筑与室内空间,从攸关生死的战争防御工事的设计到美的抽象概念,乃至生活细节的银钱记录,都流露了他的性格与情感。其中以建筑、雕刻,与绘画这三项艺术的领域所制作的图稿最为珍贵。


给侄子的书信


图片说明:这封信是在大师死前两个月写给他亲爱的侄子的,也是米开朗基罗亲笔的最后一封信:他已经不太能控制双手来进行书写动作。在这封信里,他感谢侄儿寄送12条小起司,而这也代表他与这位年轻亲戚充满情感的交流。


15幅真迹手稿展现其人其事


有关米开朗基罗遗留下的手稿,意大利建筑师兼艺术史家瓦萨里在著作《艺苑名人录》中曾提起一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往事。瓦萨里说,米开朗基罗于1564年在罗马辞世前不久,“将绝大多数的设计图、素描和草图手稿付之一炬,因此无人得识为了他付出的辛劳,以及才华洋溢背后的不断尝试。”幸运的是,仍有不少米开朗基罗的手稿留在佛罗伦萨,他的姪子雷欧纳多在罗马也找回一些。在米开朗基罗过世五十多年后,他的侄孙小米开朗基罗为了向伟大的长辈致敬,将故居几个厅室整理出来,陈列由托斯卡尼大公科西莫二世归还给米开朗基罗家族的《阶梯上的圣母》及部分手稿。同一时间,心存感恩的小米开朗基罗持续在罗马交易市场上不惜以高价购入米开朗基罗的亲笔手稿。这些失而复得的手稿已收录成册,其中几幅最美的作品,被裱框后悬挂在焕然一新的厅室墙壁上。


米开朗基罗肖像


当时,米开朗基罗家族的手稿收藏堪称傲视全球,时至今日仍然让人惊艳。总共两百多幅手稿,其中不乏损毁情况严重者。不过在十八世纪末,米开朗基罗家族的后代因参与革命遭流放至科西嘉岛,将这批收藏部分售予法国收藏家,因此家族收藏数量大幅下滑。1859年,家族中一位米开朗基罗骑士再度将部分收藏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第二次交易执行前,家族最后一位直系继承人科西莫过世,他是米开朗基罗手稿及设计图的主要拥有者之一。他在遗嘱中指定要将位于佛罗伦萨吉贝利纳路上的故居及米开朗基罗手稿和其他遗物向大众公开。这使得1859年起,原米开朗基罗故居摇身一变,成为展出大师珍贵手稿的美术馆。


经过乌菲兹美术馆维修后,这批手稿于1975年再度回到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今天,依照古物保存法之规定,这批手稿能够分批以轮替方式在故居博物馆二楼展示厅中展出。其中的价值三亿的15幅手稿真迹,也得以漂洋过海,使参观者也能够一窥米氏遗留在手稿中的奥秘。


《大卫》心形的瞳孔与放大的头部与手部


强而有力的肌肉,直指人心的眼神,完美的身躯。这是年轻的英雄,准备战斗。他健美的身体紧绷、扭转颈部上浮起青筋、肌腱组织清楚可见、握着石头的右手蓄势待发……高达5.5M的大卫雕像是力与美的体现,不过大卫的身材比例其实并不协调。和达芬奇不同,米开朗基罗并不百分百迷信于精确解剖学。大卫像高3米以上,加上底座高度,共有5.5米。米开朗基罗雕刻出明显不合比例的头和手,让人们在由下往上观看时能有完美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在平视状态下,大卫的头部和手部其实会显得更大。


平视看到的大卫


展览现场还特意安放了大卫的头像,仔细看大卫的瞳孔居然是浪漫的心形。这是因为米开朗基罗改良了一项技术来加工瞳孔,也就是穿凿它们以捕捉光影变化并且赋予大卫深邃有力的眼神。作品上还留下了一些细小痕迹,例如,前额顶端卷发的下方,有艺术家留下的小孔,它们是用来创造完美卷发的手持钻头(昵称为“小提琴”,violin)所遗留的痕迹。


大卫像头部与凿穿的心形瞳孔


由于意大利政府已于1865年订立法规,为避免原作损坏,规定不得再进行《大卫》原作翻模,此次展出的大卫像是全球仅存的三具原作《大卫》翻模而成,由意大利翻模制作权威切西教授精心打造,切西教授于2012年逝世,这尊《大卫》雕像是他留予后人的最后一件精致翻模作品。切西教授的翻模石膏像源自19世纪的模具,这些模具根据原作制作,仍然留有19世纪翻模匠特殊的工法与技术痕迹。


《罗马圣殇》唯一一件签名作品


《哀悼基督》或称《罗马圣殇》,是米开朗基罗第一件大型圆雕作品,完成于罗马,当时米开朗基罗时年二十四岁,但作品仍以大师级功力完成。大理石呈现出极其精致的细节:圣母衣物及面纱丰富的皱褶、基督皮肤底下松弛肌肉的写实表现以及由细致的抛光而增添的微妙变化。


《罗马圣殇》原作


关于《罗马圣殇》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这座雕像是米开朗基罗唯一一件签名的作品。但当时在作品上签名并非艺术家的惯例。瓦萨里如此解释米开朗基罗签名的原因:“米开朗基罗为此作投入如此多的爱与努力,因此,他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圣母胸前的束带上,这是他从未做过的事。有天早晨,他前往此作所在的位置,观察许多大声赞赏此作的隆巴底人(Lombards)。其中一人询问此作的作者是谁。有人回答:“是我们的米兰人戈柏(Gobbo of Milan)。”米开朗基罗一言不发,当晚他带着灯火与凿子潜入教堂,在雕像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绝技


湿壁画的意大利语为fresco,亦即“新鲜”,指的是颜色上在仍然潮湿或者说“新鲜”的灰泥上。组成灰泥的熟石灰与沙,一接触到空气,便会结晶化为坚硬的薄膜,从而黏着住颜色。由于颜料只有加水稀释,因此画笔能相当顺滑地运动。湿壁画技法也使得艺术家们受到了最大的一项挑战:作画速度。湿壁画的魔法,也只有在灰泥潮湿时才能显现。


用湿壁画技法装饰的西斯廷教堂拱顶


米开朗基罗受教皇朱力乌斯二世之托,装饰教堂巨大的拱顶,当时的米开朗基罗,并不太习惯画湿壁画。但他最终却辞退了所有助手,只留下协助他调配、涂抹灰泥以及磨制颜料的人,开始孤独地挑战这巨大的任务。在天花板上,米开朗基罗设计了假的建筑隔间,让天花板变得轻盈,这也同时有助于执行他希望描绘的场景。此后四年,他滞留于西斯廷教堂上方的鹰架,秘密地工作,用油布遮掩住鹰架上方,不让任何人爬上鹰架,直到工作完成之日。


米开朗基罗所作“创世纪”之创造亚当


每一个在1512年10月31日走进西斯廷教堂的人都领悟到,艺术已经永远改变了,十五世纪绘画的优雅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构图与三度空间的方式天花板上充满宝座与圆柱,将观众的目光导向上方,创造出浮雕与深度的双重效果,使得西斯廷教堂的穹顶,能容纳超过430个人物。而米开朗基罗用一己之力,达成了永恒的崇高与壮美。


(编辑:余寒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