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世界镇痛日 | 疼痛,我将如何与你对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伊罕

2016-10-11 17:54


【医聊】世界镇痛日 | 疼痛,我将如何与你对抗


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是一个向人类挥之不去的噩梦宣战的日子:世界镇痛日。

长期以来,人们的惯性思维都认为:疼痛是因为生病了。只要治好病,疼痛就会消失。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对疼痛的理解开始更为深入。从2004年开始,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


而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针刺麻痹(针麻),治疗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1989年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1992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


2007年07月16日,卫生部签发了关于《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项目的通知文件,并确定“疼痛科”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率先开展疼痛诊疗服务。


这份文件的签署,看似让疼痛医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但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当年10月份,《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就以《疼痛科独立之痛》为题进行了报道,主要聚焦在疼痛治疗现状和学科发展的矛盾上,并直言这是”一场有关麻醉和疼痛的拔河赛“。


一晃9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疼痛科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仍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2015年一份关于上海市疼痛科现状的调查显示,目前实际开展疼痛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远远低于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登记数,大部分医疗机构疼痛科没有独立建科,疼痛病房数量、疼痛医学从业人员以及学历职称等,都偏少偏低。

看来,疼痛科的未来发展,还有赖医务工作者、医疗机构和主管部门的长期努力。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大部分疼痛科医生对自己工作意义的认知。世界镇痛日前夕,医聊君和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马柯聊起这个话题,被他讲的故事深受感染。


第一个故事是从他办公室里挂着的十字绣而起。这个十字绣,来自一位已经离世的癌症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镇痛治疗帮助这位癌症患者有尊严地与家人做了告别。


而另外一个故事,则是一位已经被治愈的癌症患者。在接受了镇痛治疗后,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还拍了一段视频给医生看。这位病人的工作和股票相关,马医生笑着说,虽然股市不怎么样,但这位病人恢复得还是挺好的。

1999年,维也纳召开的第9届世界疼痛大会上首次提出,“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

除此之外,这次大会上还有一句铿锵有力的宣言:


“免除疼痛,是全人类的权利。”


谢谢所有为这项人类权利不懈奋斗的医生们!

专家档案

马柯,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1995年至今,一直从事疼痛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可对颈椎病、腰腿痛、退行性骨关节痛等常见疼痛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能结合各种微创技术进行处理,尤其在顽固性肿瘤疼痛的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脉冲射频治疗、颈腰椎退变、椎间盘突出的标准射频、臭氧、孔镜微创治疗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机制研究和临床经验。

专家门诊

周三、四上午

特需门诊

周三下午


(编辑:朱永斌)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