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比《暗恋桃花源》还要火爆的《圆环物语》30年后重解封印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6-10-12 14:23

对于赖声川来说,他的名字总是与《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这几部经典的戏剧作品联系在一起。而曾经取得了票房巨大成功的《圆环物语》却很特殊,30年间,它没有再度上演。它讲述了赖声川对于台北,一座城中某个特别地点的隐秘情感,这个地点是台北南京西路的圆环,一个几经战乱曲折,曾经繁华又一度没落的市井故事的发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圆环就像是宋代画本里的勾栏瓦舍,围绕着圆环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成为了那一代人的回忆。

《圆环物语》剧照


时隔30年,赖声川重排《圆环物语》依然可以让今天的观众感怀不已。“重演《圆环物语》给了我机会重新审视这个作品。很高兴,我发现它还能对今日社会说话,甚至可能有更多话要说!我借机会重写了剧本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序场,第一和第七场。有人说想了解80年代的台湾,去翻报纸还不如看一出[表坊]的戏。这些年,台北建成圆环又经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而这一切的不可思议居然像是我们剧本中那么的可预测。我惊讶。看来,《圆环物语》能让你一窥80年代台北都会男女,同时也能超越,让我们看见许多不变的迷茫与执着。”


【视频】《圆环物语》演出片段与导演阐述观众品尝到热气腾腾的蚵仔面线


《圆环物语》剧照


《圆环物语》创作于1987年,是【表演工作坊】的第三个作品。全剧借鉴二十世纪初奥地利作家史尼兹勒(ArthurSchnitzler,1862-1931)结构性导向强烈的剧作《循环曲》(LaRonde),以台北最著名的建成圆环为背景,用圆环的百年兴衰为象征,表达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关系。在六组都市男女互相交织的都市生活的吉光片羽中拼贴出一个时代。

《圆环物语》剧照


《循环曲》的原始剧本的场景比《圆环物语》更琐碎,人物更多,但基本循着音乐轮旋曲的逻辑,从人物A-人物B的关系,到B-C的关系,到C-D的关系,以此类推。因为这种几何性和音乐性的关系,赖声川设定《圆环物语》的七个人的名字分别为:小贾(甲)、以乐(乙)、炳忠(丙)、小丁等。先有结构后再排练,结构中也设定了人物关系,及大致的剧情走向。四男三女的演员阵容,李国修饰演甲,丁也恬是乙,李立群是丙,金智娟(娃娃)是丁,邓安宁是戊,丁乃筝是己,顾宝明是庚。每场戏两个人主演,发展出其他新角色就由另外五个人饰演;加上一个让赖声川很有感情的地方作为隐形的“人物”——圆环。“在刚开始构思《圆环物语》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到把台北南京西路的圆环直接扯进来,我们主要想的还是一个感情的大圆环,透露出许多关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环境的一些状况。”

1987年上演的《圓環物語》剧照


《圆环物语》剧照


1987年的【表演工作坊】,在成功创作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之后,已然成为将大众文化于精致艺术巧妙融合的剧场代表,而《圆环物语》的上演,依旧取得空前的成功:间离效果、戏中戏、人物角色快速转换,这些在当时非常新鲜的手法,让全剧看起来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就这样,《圆环物语》连演36场,一举打破《暗恋桃花源》的场次纪录!然而在此之后,这个作品就没有再度上演。对此,当年力邀赖声川回国执教的姚一苇先生也提出过疑问,但赖声川的回答却十分淡然:“我们很少重演任何戏,总是往前做新的。”

1987年上演的《圓環物語》剧照


2016年上演的《圆环物语》剧照(玉如与国豪)


“圆环”在赖声川看来,既代表了剧中的地方——台北曾经最著名的小吃区,也有“循环故事”之意,透过讲述建成圆环的曲折变迁和几近荒谬的历史,反映了一种杂乱随即的城市回忆,接着再呈现七段同样混沌的爱情与人际关系。30年后在上剧场重演《圆环物语》,导演赖声川说,自己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这个作品。除了重写剧本,修改了序、第一场和第七场之外,还邀请原版演员李立群的儿子李元太出演,颇有些传承的味道。李元太在眉宇间颇有李立群的风采,更多了一种英气,表演上张弛有度,幽默风趣,成为舞台上一众年轻演员的焦点。赖声川笑称,30年前,李元太尚未出世,李元太的母亲当时还是李立群正在追求的女友,而在如今《圆环物语》30年致敬版中,李元太本身就已经成为联系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

李元太在重排上演的《圆环物语》中


“想了解80年代的台湾,去翻报纸,还不如看一出【表坊】的戏。”和赖声川早期创作的作品一样,《圆环物语》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个载体:婚外情、失业、金融问题、堕胎……剧场在赖声川的眼里,俨然是一个社会的论坛,在让人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刺激之余,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重演《圆环物语》,赖声川欣喜地发现,这个剧还能和今日的社会对话,甚至可能有更多话要说:“这些年来,台北建成圆环又经历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而这一切的不可思议居然像是我们剧本中那么的可预测,《圆环物语》能让你一窥80年代台北都会男女,同时也能超越,让我们看见许多不变的迷茫和执着。”

《圆环物语》剧照


《圆环物语》剧照


赖声川戏剧通常有着五味杂陈的烟火气。30年前,赖声川念博士时,导演过一部罗马喜剧,剧本最后一句话是:演员请所有观众到后面大家一起吃一顿。“我一直在心里认为,戏剧跟食物是有原始的连结。”于是,在《宝岛一村》散场时,观众拿到了用印有“宝岛一村99号”门牌号码的纸袋装着的热气腾腾的包子,记住了剧里的满满乡愁。此次《圆环物语》演出结束后,观众领到的是一碗热腾腾的蚵仔面线——透过这道导演本人最钟爱的圆环小吃,把戏里的世间冷暖、人情世故都变成无法忘却的“舌尖记忆”。

剧中人物在小吃摊吃蚵仔面线


就像是戏中的小悟在圆环的小吃摊上吃着蚵仔面线,感怀无处安放的青春,三教九流杂处的圆环,已然是一个隐秘的所在,尽管它充满了烟火气,可你却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它安放在某处,生怕惊扰了它,惊扰了心中的那份安然和偃旗息鼓的动荡。

(编辑:胡琰琦)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