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这个塞上村庄的不解之缘
时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0-06-09 19:42:56
六月的清晨,一抹绚丽的朝阳跃上地平线,深情地抚慰着塞上山川的每一寸土地。俯瞰宁夏大地,六盘贺兰高耸环护,黄河之水穿行而过。
8日,习近平全国两会后首次考察来到宁夏。当天下午,他先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等情况。
红寺堡镇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这里的居民主要来自“苦瘠甲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西海固曾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跟宁夏的故事也要从西海固说起。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曾带队来到西海固考察,他6天时间走访了5个对口帮扶县,被西海固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他多年之后曾回忆这段深切感受:“我过去听说过陇西‘苦瘠甲天下’,穷地方我见过也住过,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仍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我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
那次考察后,习近平下决心推动福建与宁夏开展对口帮扶。抓井窖工程、发展产业,重点实施“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
习近平亲自将银川城外永宁县的生态移民点命名为“闽宁村”,创造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模式,并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上图为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覆盖;下图为戈壁荒滩上建起的红寺堡移民新村。
在“闽宁模式”指引下,闽宁协作移民新村相继出现在宁夏大地。当地群众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在戈壁滩上种出了粮食,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2008年4月7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第二次到宁夏考察工作,并专门到固原山区的百姓家里走访。这一次,他的目的是了解更多困难,并想方设法解决到实处。
房子有没有买到手?孩子在大学有没有申请到助学金?眼下希望政府解决什么困难?习近平事无巨细地询问。
“你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等日子过好了,我再来看你们。”临别时,习近平的话也成为那一年春天里最深情的约定。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时隔8年后,习近平第三次来到宁夏,履行那个春天里的约定。他考察了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这个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已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
习近平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情牵塞上,念兹在兹。此次宁夏考察,习近平来到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红寺堡。
20多年前,红寺堡还荒无人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连一只飞鸟都看不到。如今,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已经在这里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稳步迈向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2016年考察宁夏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步履不停、夙夜兴寐,坚定践行着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