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交叉点道】中日关系的开篇:中强日弱主导中日关系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邹琪

2016-08-22 17:43


周恩来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中日两国的关系是友好2000年,干戈50年。”这干戈50年,指的是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45年日本的战败。但是日本高层是怎么定位的?“大嘴政治家”麻生太郎说:“1500年来的中日关系,从来就没有顺畅过!”


麻生太郎为什么说1500年?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他是从公元663年开始计算的,因为这一年,中日两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国家之间的战争,又叫做白江口战役。当时大唐王朝只有170多艘船只和1万多官兵参与了这场战役,而日本的船和兵力都远远多于大唐王朝。

但是,这场战役仅仅进行了两天,日本就败在大唐的手下了。

也就是说, 中日关系从它的起点上来讲,一直是处在一种中强日弱的这样一种局面。

于是,日本在之后派出遣唐使和遣隋使,来向中国学习。

在隋朝的时候,日本派出的遣隋使中有一个人叫小野妹子.虽然叫小野妹子,但他是个男人,不是个女人。


小野妹子带来了一本日本天皇给隋朝皇帝的一个国书,这个国书里边写的是什么呢?写着“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也就是说,他是太阳出来的地方的天子,写信给太阳落的地方的天子。竟敢这么说隋朝皇帝?所以小野妹子来了以后,没有受到友好待遇。后来他拿回去了一本隋朝的皇帝驳斥这封国书的一封信,但是他觉得回去以后,如果日本天皇看了这样一封驳斥的信肯定大为不爽,所以他就撒谎说,在路上把这封信给弄丢了。因此蒋丰说,中日关系的很多事情,是在谎言中进行的。

当时中强日弱的局面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日本人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唐朝来学习。因为无论是开船技术还是驾船技术,当时都无法跟今天比拟。遣唐使到中国来,很多人在来的途中,或者是回家的途中,会葬身海底。

日本有个和尚叫空海,当年他作为遣唐使出发的时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他一言不发。过了半天,他写了一个条幅,这个条幅上三个字,叫做"本生涯"。因为他觉得自己随时可能葬身海底,无法再回去。


日本人就这样,派出了学生,派出了官僚,派出了僧人,到中国来学习,这一学就学习了中国很多的东西,包括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他们统统都给山寨过去了,都给拷贝过去了。

到了元朝的时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当时,元朝曾经发动了两次对日本的战争,历史上把它称为叫做元日战争。蒙古人骑着马,乘上船,浩浩荡荡涌向了日本南部的城市福冈。


然而,元朝两次攻打日本,却都赶上天公不作美,两次遇到了台风。结果蒙古大军都葬身于海底。从此以后,日本人把台风叫做"神风"了。大家都知道,二战时日本有神风特攻队,对!神风特攻队的"神风"两字,就是从元朝的时候,日本人因为这个事情获得的。

中日关系的开篇,就处在这样一种中强日弱的状态当中。中国在这个局面里边,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但是从什么时候,中日关系的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且听下回分解。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