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视频 | 中华慈善楷模的慈善人生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怡

2018-09-05 17:30

今天是全国第三个"中华慈善日",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奖中华慈善奖今日揭晓。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知名学者杨德广获得"中华慈善楷模"称号,表彰他几十年为贫困儿童的教育事业在社会公益慈善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如今的老校长已经78岁,在他70岁退休那年,他曾卖房捐资助学,现在每个月超过一半的退休金他也拿出来做助学,他的慈善人生一直在践行一句话:做人一定要对社会有价值。


"这是杨老师特意为大家炖的排骨汤,冬瓜排骨汤,大家来尝一尝啊!”



亲自下厨,做一桌丰盛的饭菜,邀请贫困学生来家里作客,这是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多年来经常做的一件事。



杨校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过4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500多篇。不过多年来,与他学术造诣齐名的,还有他的乐善好施。2010年70岁时,杨校长曾卖掉过一套房子,将卖房款连同多年积累的书稿费、讲课费总计300万元,捐赠给了曾经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用于资助优秀贫困学生。


杨校长说:“我有个绰号就叫"杨德戆" ,我说我一点不戆,我应该做点事情。你经济条件好了,你不要忘掉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是人才,我宁愿卖掉房子也是值得的。”



来自安徽的江家兄弟因为几年前和杨校长的一次见面,改变了命运。他们的母亲是上师大的清洁工,父亲是保安,当年,两人虽然成绩优异,但限于家庭条件,一度打算放弃读研。


现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江录春说:“我再读的话,就会对家里经济压力造成很大影响。杨老师就鼓励我,一定要读研究生,也是在我见了他以后,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就给我打了一万块钱。”


哥哥江冬冬今年则考上了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他感叹道:“杨老师给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鼓励着我一直前行。”


“我等于为国家培养人才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仅仅花了2万块钱,对人才培养起了这么大作用,我这就是价值呀!”杨校长笑着说。



杨校长来自农村,非常能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正是这份"感同之心",温暖了很多人。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华芸含泪诉说当年杨校长给她带来的温情:“那时候很省嘛,不想花钱吃饭,他就带了一个东西给你吃,比方说一个馒头、一个面包,或者他自己煮的紫薯、玉米,那个东西是有温度的,会打动你。”



四年前,杨德广还建立了"阳光慈善专项基金",鼓励大家一起捐资助学。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爱心人士筹集了200多万元善款,资助了500多名优秀贫困高中生,其中不乏新疆、西藏学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慈善专项基金秘书长姚栋华觉得,他是给大家一个平台,激发了每个人心里善良的种子。


在助学上花钱大方的杨校长,对自己却十分苛刻。不到36度不开空调,多年来不买新衣服,家里的旧衣柜也已经用了足足四十年,好在家人都理解并支持他。


杨校长的女儿非常支持,她说:“父亲把钱花在慈善上,也是一种消费,我觉得花得很值得,他开心就可以。所以我们也力所能及的,拿出一部分钱支持我爸爸的帮助贫困生的工作。帮助别人,自己心里也是比较开心的。”



每天,上师大会收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它们都写着同一个收件人的名字:杨德广。而这些信是杨老最珍爱的宝贝。他总说,慈善是无私的奉献,不求任何回报,能够对社会对人民作出贡献,就有价值的,这是最开心的事情。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怡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