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视频 | 40年·瞬间5:乡村小路C位出道是一种什么体验?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夏鑫 管乐

2018-10-20 20:27



这是1992年12月8日,上海浦东杨高路拓宽工程竣工通车时的情景。在此之前,这条路又小又窄,被人们戏称为"羊羔路"。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之后,这条主干道迫切需要改扩建,以适应浦东发展。


1992年1月,杨高路拓宽改建工程就作为当年上海市一号工程开始实施,只用了10个多月就全线贯通,成为6快2慢、红线宽50米的道路。这条全长24.5公里的通衢大道横跨13座桥梁,贯穿浦东南北,成为了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极大地改善了区内投资环境。



时至今日,这条道路好似一根金线,不仅连接着上海的外环、中环、内环,还将世博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串联起来,成为浦东的纽带。也正是从杨高路拓宽工程这一时期开始,浦东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耳熟能详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说起浦东,大家都会想到东方明珠。1990年的陆家嘴还只有孤零零的浦东消防塔;1993年,浦东的第一座高层建筑----东方明珠塔造到了200米;1996年,东方明珠东北面,立起了一排大厦;1998年,420多米的金茂大厦高耸云端;2007年,林立的高楼间又矗立起环球金融中心;如今的陆家嘴,百余座现代高楼构建起了整座城市的天际线。


在改革开放大道上,浦东还屡屡刷新"改革速度":



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当年,浦东就批准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并且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证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接下来,全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合资物流企业、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合资零售企业也先后落户浦东。


1996年,全国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区域也花落浦东。


进入新世纪后,全国第一个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批聘任制公务员、第一个给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开闸等等,这一系列改革,也都在浦东展开。




在一系列改革举措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就是自贸试验区的设立。


2013年9月,中央把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在上海浦东,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


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新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3.0版。




去年全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上海同期外贸总值的42%。在其带动下,2017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超过96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近75%。



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制度的创新。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后,今年6月,"单一窗口"进一步升级到3.0版,继续缩短办结时间、减少申报环节,经过测算,能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元。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大制度创新,5年下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长度从190条缩短到45条。迄今为止,上海自贸试验区有近95%的外商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而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基础设施,不少企业还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境外融资。



而瞄准企业"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浦东新区2016年初在全国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就在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这一改革。至此,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有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以系统集成为遵循,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以落实"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为重点,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搭建国际经贸合作平台为切入点,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以上海市2%的面积,创造了上海25%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的奇迹。


而其所在的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如今正站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之上,探索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也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注入更多创新元素。"升级、引领、转化"的制度创新愿景正将3.0版自贸区的蓝图徐徐展开。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夏鑫 管乐 图片编辑 袁俊 编辑:刘喻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