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的“嗲”和“作”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08-02 10:45:28
30年代最时髦的年历卡上的时髦小姐们
据说它是天生的,它像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描写的女人的“态”。更有人说“嗲”是上海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综合形容和评价,它包含了女性的娇媚、温柔、姿色、情趣、谈吐、出身、学历、技艺等复杂的内容,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大概就是李渔所说的“态”了,“服天地生人之巧,鬼神体物之工”,学也学不来的;后天的据说出生在淮海路陕西路的与生在“下只角”的,是否重点中学出来的,气质就是不一样。
“嗲”反映了上海一些女子的追求目标和男子的兴趣指向。上海姑娘的“嗲”包含着“可爱、俏丽、伶俐、素养、台型、时髦、摩登、浪漫、迷人、小资”种种元素,从说话的声音、站立的姿态、交际的灵动都会散发出来,令人感动。后来,“嗲”字从相貌性情娇媚引申到做事漂亮、上佳精彩,表示“好、精彩、够味”,如:“伊两个字写得嗲是嗲得来!”
上海人说食物的味道有个“鲜”字,这也是市民阶层中追求享乐细腻化而在吴语中产生作常用词流行的,原来在普通话里也没有相应的词。上海人惯于安富尊荣,不喜欢大打大杀,主张和谐乐惠,于是喜欢“发嗲”的人也就多了,进而把“嗲”字的“娇”引申到赞扬引申到“好”字上去,这是“嗲”字的民间立场。
遇到男孩子开玩笑的“过火”言行,淑女们会反弹地说一句温柔的话:“侬好好较!”再轻一点就说“好好较好伐”如果男孩继续与她“打朋”,或者说一句“侬今朝穿得老性感个末”的话,从前的女孩会轻轻回敬他一句“十三点!”这虽仅是说明她对他印象不错,但多少有点点反感;现在的女孩是进一步了,回应一句:“侬去死──”“侬好去死了──”虽然是说得比“十三点”严重,然听到她这么说,语调一定是很好听的很宽容的,别以为她要与你绝交了,而是说明你与她的恋爱或交情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也是上海女孩的一种“嗲”法。
“嗲文化”是江南灵山秀水养成的,故与“土”和“巴”完全相对。“发嗲”又是一种柔美娇媚的阴性风景,所以一旦男性也来“发嗲”起来,便成了贬义,成了“搭臭架子”、故意摆姿态,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意思。如当他要推脱某件事时,便对他说:“侬勿要发嗲了好伐!”。对自我感觉太好的人挖苦一下,说:“‘嗲勿煞’!侬买根线粉吊杀算了!”“发嗲”又有多种发法,如“发糯米嗲”,“发洋葱嗲”,但没有“发狮子嗲”的。
“嗲”和“作”是上海女人的两大特色。“嗲妹妹”的“反面”就是“作女”。“作”是女子折腾男人使男人颇为难的武器,看惯“发嗲”的上海男人又怎样来看上海女人“发作”呢?
“作”,也是一个典型的上海方言特征词。它的写法是代用的,并没有早期北方话书面语上的出典。哪个孩子不“乖”,整天要这要那,这也不称心,那也不称心,老是对你吵啊闹的,不能满足便是哭,难以对付,就摇摇头叹一声说:“迭个小囡真会作!”
由此可见,“作”也是一种性格,有会作的人,也有不会作的。有的“老人”像小孩一样会“作”。
当今有不少前卫女士,却已以会“作”为荣,因为“作”不是每位女性都“作”得像的,所以“作”也是一种特别的内质。她可以自豪地问:“侬看我会作伐?”对面的男士便应声说:“我就是欢喜作的女孩!”“作”竟会成为择偶时接到的一张靓牌。一次在上海的东方电视台“相约星期六”节目中,主持人出题问到“你会作不会作?”时,六个女嘉宾即征婚姑娘有五个都说自己会“作”,只有一个说不会;而对方男嘉宾竟个个说喜欢“作”的姑娘。爱“作”,这也可谓沪上的一道风景线了。
“作”,大概可分它几类。一种是内向的,自己觉得老是万事不称心,这样做也不好,那样做也不好,今天去付定金买了房子,明天又去退掉,常常自作自受,可谓“作茧自缚”型;还有一种是十分外向的“吵闹折腾”型,人来即疯,有回音了她就来劲,缠着别人没完没了论理;最常见的当然是那种“和风细雨”型,毛毛雨下个不停,以时间来算,长作三六九,短作日日有。未知那些男孩子喜欢哪种类型?
但是,有一点已很明显,对于“作”的感受在今天的上海,大势已从“令人讨厌”发展到“为人接受”、“讨人欢喜”了,这真是180度的转变。年轻人对“横不对竖不对”的“作”的观念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笔者想来,“作”这个词词义的中心义素并没有变,有认识上的差异的是它的附项意义,或者说对那些表示色彩意义的义素看法上有了差异。与另外一些词语一样,在现代社会里不再是一边倒,在理解上一元的非好即坏,而是可以从原来的贬义深处窥见它的褒义,真正的一分为二了。
上海女人能“作”会“嗲”
上海人在生活上也变得更宽容了,上海人同时也变得更有活力了,他们细细体察到了“作”的可爱之处。过去的男子喜欢平平静静,生活不求波澜起伏,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他们需要的妻子是听话的,像个小绵羊,把家看成是一个避风港。而“作”的姑娘有想法有内容,跃跃欲试,想个不停,做个没完;“作”的姑娘有个性,有挑战性,也有嗲劲,带有童心的任性。男孩们或许也在跃跃欲试上得到默契,喜欢生活充满张力,对“小绵羊”反而“茄闷相”,他们或许认为女孩越是会作,越是可以展现出大丈夫的驾驭两人生活的能力,家庭生活就越有味道,在爱情中加点作料,生活过得更浪漫一些,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追求,这样他们的GF或wife就不能是百依百顺的“白开水”,而是“有个性”。
“作”的对面就是“哄”,没有挑逗性,就不能“哄”出滋味,就享受不到“哄”的乐趣,也看不到对方得到满足后的嗲劲以及安抚过程中的曲折多致的情节,也得不到“摆平”或“烫平”以后的欣慰和满足感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也是BF或man们“宠”出来的。当然,这些都是感情深处很微妙的秘诀,也许不是语言能表达清楚的。
于是,对于“作”的心理承受的变化,也带来了“作”这个词语的含义的微妙变异和扩展,“作”从带有浓浓的可憎味进化为带有朦胧的可爱味。由此也可见上海现代社会的兼容性和宽容度在语词上表现之一斑。
不过,社会取得这些宽容度,是有一些前提的。首先是知识女性阵营强大了,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一个女子有了一定的修养和内涵,不是一不称心,便消地光,掼家生,甩鼻涕,一般不会到“作天作地”、“作死作活”的地步。
现代社会形成了现代意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挑战性的竞争的世界,造就了青年男子的平等意识和争强征服心理,迎接挑战是现代男子汉的一种心理满足,推及小家庭生活,也要有点花头,不会撒娇不行,没有“摆平”的能耐也不行,你有你“作”的魅力,我有我的“依”的魄力,从满足“一潭静水”到享受“波澜不惊”,这或许是家庭质量的一种进步吧。
“作天作地”也不可畏吗?上海有一家吃粥连锁店,取名“粥天粥地”,与“作天作地”谐音,这倒也不乏是一种散发性思维,但从中也可见他们也不把“作天作地”视作贬义。胸有浩气天地宽,作天作地也平常,那一定是遇上爱撑顶风船的人了!
现今的“嗲”与现今的“作”,都是上海女人的独特风情了。“发糯米嗲”啊,“粥天粥地”啊,还有“老克拉”啊,“老法师”啊,“有腔调”啊,“拗造型”啊,此景只应上海有,人间哪得几处闻。
本文节选自:钱乃荣《从“上海闲话”,看上海女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