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共聚“创新力” 长三角科创新动能如何集链成群?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崔信淑 翟静
2024-03-08 13:21:0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五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长三角科创如何进一步共聚“创新力”,集链成群?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看来,一体化在科创领域尤显重要。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丁奎岭说,算力像石油资源一样重要,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能够走到哪里,归根结底要看算力的性能和效率。目前,长三角各区域都在积极布局,加快抢占算力市场,建议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在算力上形成“一盘棋”。否则的话,算力的点分散,很容易出现大家“都做”又“都不强”的局面。
丁奎岭认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创新资源各有优势,需要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进行战略布局和空间布局。在人才方面,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在平台方面,要积极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但要形成有效的共享,让优秀的科学家在这些大平台上更好地发挥大作用。在产业和项目方面,要选准重大攻关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业链。
丁奎岭表示,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中,还要特别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是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化长期以来的攻坚重点,但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不小的障碍。一方面,项目导向存在是“以论文、专利”作为导向,还是“以真正能够创造价值”作为导向的问题,当前科技成果的供给和社会需求没能达成很好的匹配。另一方面,实际操作层面上,技术市场生态还不健全。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策上的“大绳子”已经解开了,实际操作上捆绑科研人员的“小绳子”仍需进一步剪断。
当前,具体实践中不乏成功案例。上海交大和华为合作成功研发鸿蒙系统就是一个典型范式,打破了不少条条框框。第一,在用人方面,双方突破了人才流动与考核的传统限制,让人才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兼顾校内研究与产业落地。其次,分工、协同。高校老师、科学家更多专注解决科技问题,企业更多解决工程验证与迭代升级。第三,成果分享方面要有“开放”的姿态。只要是对国家、对社会有利,高校和企业就要铆劲做,不能过多纠结成果和荣誉归谁。但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家是高校和企业的“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激励和支持。当然,最大的前提是双方目标明确,就是要建设、发展自主的操作系统,目标的共识高度决定了合作的深度。
“如果大家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同向同行,同时发力,形成强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就会更加有实效。”丁奎岭说,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同样要立足国家战略联合攻关,只有目标一致、分工协同,不断打破人才、平台、项目和产业的边界,才能不断丰富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建设,形成更大的合力。
编辑: | 翟静 |
责编: | 崔信淑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