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陵”处处有历史 步步有学问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4-04 15:26:00
黄帝陵标志整体设计由三部分组成。整体采用虚实相间的圆形背景,代表了天地、祥和、圆满等一切博大的宇宙观和人文思想,象征着黄帝在中华儿女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尊严;同时,以面、线构成的圆形状态,虚实相间的空间感,代表了时空的转换,喻示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
地理风水篇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
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
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
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也就是说,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建筑布局篇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轩辕庙的主要建筑有庙前区,轩辕庙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广场及祭祀大殿。黄帝陵庙前区入口广场其造型为不对称半椭圆状,似双鱼图(太极图)的一半。
整个广场由5000多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而成,象征中华民族自黄帝以来五千年的文明史,进入庙院山门,庙院内轩辕黄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帘。
黄帝手植柏,位于轩辕庙门内左侧2米处,传说是黄帝亲手栽植。在植物学分类上称为侧柏,别名黄柏、香柏,是我国特有柏树品种。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除此之外,庙内最主要的建筑还有初建于明朝的"人文初祖"殿。人文初祖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门额上悬挂着程潜先生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这些石碑有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包括孙中山、将中正、毛泽东的诗文、题字和祭文。
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总面积1600 平方米。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与柱之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反映出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普润祖国大地。
历史人文篇
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
唐宋以降,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明代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祭祀从未中断,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派员赴桥山黄帝陵,进行了三十多次祭祀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并亲自撰写祭文,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黄帝陵”碑。1962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
(看看新闻网记者:王峥)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