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摄界】麦秸秆除了焚烧还能派啥用?有人用它拼出了《清明上河图》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作者:杨光

2017-01-10 18:49:31


视频:麦秸秆除了焚烧还能派啥用?有人用它拼出了《清明上河图》


在农耕社会,小麦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象征丰收和财富,因此麦秆画也暗含纳吉祥高贵之意。麦秆画虽出自民间,却被视为奇艺贡品,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



家住金山石化街道的熊国瑞是海派麦艺创始人,年轻时与麦秆画的一次偶然相遇,让他与这门手艺结缘30年。


创作麦秆画是一套十分复杂的工序。收集到麦秆后要进行煮、晒、熏、剖、烫等工序,然后再将烫平的麦秆拼接成“纸张”模样,完成到这一步,仅仅是原材料准备就绪。接着是构图,并根据底对麦秆进行裁剪,最后将剪好的麦秆一点点粘贴上去。



剪彩麦秆十分考验技术和耐心。“比如,制作鸟类的羽毛,需要将麦秆剪裁成发丝一样细,然后再一根一根地粘成一片羽毛;制作波浪,需要将麦秆剪成粉末状,然后根据波浪纹理,将粉末一点点粘贴上去,有些很小的地方,还要借助放大镜来完成。”熊国瑞介绍说。



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多年积累的精湛技艺,熊国瑞的麦秆画已巧夺天工,花草、动物、人物,在他的画里都栩栩如生。在他创作的100多幅麦秆画中,耗时最长的要数2000年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1.5米,宽0.5米,画中截取了《清明上河图》原图中汴河两岸集市的一段场景,画中有200多个人物,还有河、桥、船、树、房子、车马等等,十分复杂。



为了弄清楚画中每一个元素的特征,创作前,他特地跑到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图景点,细心观察一草一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8个多月后,麦秆画《清明上河图》诞生了,大到桥梁结构,小到水中波纹,几乎都与原图相差无几。



熊国瑞说:“创作麦秆画也会上瘾,我要求自己的画要不断地创新,下一幅一定要比上一幅更好,一个人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目前,麦秆画已被列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熊国瑞也被评为金山区麦秆画传人。



《周礼》言:“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精巧的麦秆画将自然条件与人工技艺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键帧】


自然而朴实,


高雅而不奢。


熊国瑞的30年,


用麦秆作画,用心承民俗。


(编辑:周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