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9″

视频 | 3秒握手3小时会谈 普拜会后再看美俄关系走向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一苇

2021-06-17 11:39

2011年,还是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到访克里姆林宫,与时任俄总理普京会面。


拜登对普京说:“我正在注视你的眼睛,我不认为你有灵魂。”普京回答:“哦,我们彼此彼此。”


十年后,普京和拜登又碰面了。



两人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拉格兰奇别墅举行了三个多小时的会晤。


峰会结束后,普京率先在日内瓦召开记者会,称与拜登的会谈进行得“很好”,宣布俄美两国大使将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


普京还表示,与拜登讨论了乌克兰问题,至于乌克兰加入北约,他表示“我认为没有什么可讨论的”。


从今年三月到五月短短两个月时间,美俄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见面,变化之快之大令人目不暇接。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美国急于修好俄罗斯?美俄关系又会“改善”到什么程度?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丁立日前做客《环球交叉点》节目,就这些问题提出看法。


1. 【为何此时普拜会?】


此次“普拜会”是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普京在赫尔辛基会晤以来,美俄首脑首次举行一对一、面对面峰会。他们为什么选择在这个节点会面?他们抱有怎样的目的和考量?


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对这次美俄的首脑会晤,其实是期待已久。但俄罗斯的外交还是比较成熟的,在俄美关系处于历史冰点的情况下,它其实心里非常清楚,仅凭一次首脑会议,俄美关系并不能实现根本性好转。所以俄罗斯这次表现得特别矜持,直到最后时刻,两国国家安全顾问见面,商定所有细节之后,普京才正式说“我同意参加这次会晤”,给自己一个台阶。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双方都是内外交困,美国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发展堪忧。今年一季度又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以面临很大困难。同时,美国希望恢复发展,改善国际处境,所以拜登上台以后,急速改善同盟国的关系,同时普京这块难啃的骨头还得要啃。


2. 【美国顶着压力来?】


近年来,美俄关系因叙利亚局势等问题持续紧张。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双方在军控领域实现有限合作,但在乌克兰、网络安全、人权、干预选举等问题上分歧明显,对抗加剧。


美国国内批评拜登对俄态度“软弱”,用峰会“奖励”普京。欧盟方面,也对美国的对俄态度很是关注。



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在对待在俄罗斯的关系问题上,尽管欧洲国家之间,比如说英国、德国、法国和一些东欧国家,它们有一些温差,但是防止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威胁,把俄罗斯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他们在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


沈丁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端平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这次在欧洲,拜登先同盟友有两次会议,起到一定的政策协调:同俄罗斯要合作的地方必须要合作。气变你能不合作吗?反恐你能不合作吗?伊核你能不合作吗?现在美国要回到世卫组织,回到伊核组织,主动要同世界各国合作,盟国应该也是应该接受的。


第二,分歧的地方多了,与日俱增,所以他一定会向盟国保证,一定不会在人权及重大的问题上妥协的。


第三,大家都观望着你美国到底干得怎么样?乌克兰有很多的压力,但是拜登就希望同俄罗斯之间有一个气氛,敌人也得对话。所以我觉得,谈总比不谈好。”


3. 【谈谈,就会好吗?】


美俄对立30年,根本原因先是美国容不得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强国挑战其独霸地位,而俄罗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包围之中,自当保持军事实力和战略强势。


几十年来这种对立状况没有改变。一个姿态,几句好话,一次会晤就能扭转乾坤?美俄双方的结构性矛盾能自动转换为可操作的具体议程吗?


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第一个问题,即使不说意识形态,但是国内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美俄关系的一道障碍。也就是说,俄罗斯千年以来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这样一种模式,跟200多年历史的一个年轻的西方国家,两者对于国内制度构建的认知差异太大了。


第二,俄罗斯认为,自己作为欧陆大国,需要有一些利益缓冲地带,以避免同周边国家发生摩擦。但是对美国来说,不允许有大国主导小国这种局面出现,完全否认有这样一种政治缓冲地区存在的可能性。这对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都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对立。


第三,还有一个心理上的问题。俄罗斯尽管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苏联,但是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老百姓,都念念不忘大国梦。所以即使经济不行,俄罗斯还是不忘军备,要研发新式武器。哪怕国防预算只有对方二十分之一,依然拼命要弄几样尖端武器出来。你说俄罗斯软实力不够?它是不是就此甘退?我看未必。


4. 【未来格局如何演变?】


执政5个月,拜登的全球战略已大体成型并开始实施。有评论说,美国修好俄罗斯的根本目的是减缓部分压力。俄罗斯对拜登代表的民主党的全球战略是否心知肚明?未来,中美俄未来关系如何走向?



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是一个大年。这个条约其实我觉得非常好地总结了中苏建交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同时也总结了400年中俄关系走过的历程。它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平等互利,世代友好的基本原则。我觉得这些原则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黄金定律,如果能够坚持这些原则,中俄关系就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俄美关系尽管在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有自信,中俄关系它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内生性的动力的,我们经济上的互补,40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确定了中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充分的自信,中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没有人可以给我们遮风挡雨,无论我们面临谁的强大的压力,我们都需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解决。


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西方一般来说是两条,一条就是权力制衡,无论从基辛格到布热津斯基,他们比较清晰,很清晰,要通过合纵连横来遏制对手,拓展自己的空间,这个很自然了。同时另一种就是出于意识形态的,我“自由世界”就是要无限扩张,这个是两种不同的原则。但是在我来看,我觉得大国它不只是一个统计数据,不只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庞大空间,它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是一句话,事在人为。


我们总结国际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有一条,无论是维也纳体制,还是威斯特伐利亚体制乃至于到雅尔塔体制,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国内政治制度至少是放在第二位的,不把它放在第一位考虑。以一个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之间的存在,我们能不能有这种宽容度


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当它崛起以后,也考虑到“老世界”是否能够接受,他们的承受度是多少?对于老牌帝国来说,新生力量崛起之后,你更有经验,你可以更富有历史感地去应对处理这些事,而不要一弄又是什么新冷战。


视频为本期完整节目,欢迎收看。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