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最窄的“马路”:梧桐路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09-05 15:21

梧桐路,位于上海老城的东北,旧时从城墙至城隍庙围墙,叫天主堂街。现在全长359米,东起人民路,西至安仁街,北邻福佑路,南靠“上海老街”方浜中路。



马园弄起于方浜中路,与梧桐路形成“丁”字


其实,不论从形成时间看,还是从建筑结构看,真正的“上海老街”应该是梧桐路。与梧桐路交叉的路只有宝带弄和丹凤路,它们都是起于方浜中路,止于人民路。此外,马园弄起于方浜中路,与梧桐路形成“丁”字路。梧桐路分作两段,从人民路到丹凤路是东段,从丹凤路到安仁街是西段。东段比较短,大约占梧桐路的三分之一。东西两段,在丹凤路错口,西段向北偏移三米左右。


前方是梧桐路西段终点安仁街,白墙是豫园的围墙


梧桐路可能是上海最窄的一条马路,三个人并行还勉强可以,第四个人的话要等一等才行。


老城厢应该有老城厢的名字,为什么叫梧桐路?因为十九世纪法国人把云南的悬铃木引种于这里的天主堂前,他们也称为法国梧桐。一旦夏秋季节,枝叶遮蔽了整个天主堂,而且延伸到外面的天主堂街,于是,这里就被唤为梧桐路了。


狭窄的梧桐路



明末清初,徐光启(1562—1633)的孙女在今梧桐路137号处买下了这里的“世春堂”,将其改为天主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座非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被人们叫做“老天主堂”。


老天主堂


这个教堂占地约十三亩,除了教堂外还有一块很大的草坪,传教士在这里盖起了二丈多高的观象台,观察星象。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它的门楼照片,与图画不一样,可能是新造的。这个门楼在文革期间给砸了,现在与一般弄堂口没两样。



西方天主教中一部分人是学者、科学家,被皇帝聘为“客卿”,引起了中方官员的不满,互相顶牛,无法工作。康熙下谕禁教,这个老教堂被收回,改做关帝庙。


到了1846年,西方势力不断侵入,清廷节节退让,2月20日下上谕;康熙年间所建的天主堂如数归还。1860年,太平军东进,清廷为了与租界联手,同意出让部分主权作为条件,老教堂就拱手送给了法国人。就此,关帝庙打烊,天主堂重开,还赔上其它三块地开教堂,其中一块就是董家渡教堂。


仅存的天主堂痕迹



徐光启去世于1633年,享年71岁。按过去的习惯来看,二十年就有一代,他的孙女在他死的时候也已成人。很多书都提及徐光启的孙女是从潘家手里买下的世春堂。潘家又是谁?这说起来又是一个故事了。


潘家是当时上海的一家顶级大户,号称“潘半城”,也就是说上海有半个城市是他的。


说来话长;明弘治九年(1496)上海出现了一位名人潘恩,此人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直至兵部尚书(也有记载是刑部尚书)。朱元璋当道以后废除了宰相,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可见他那时的官做得有多大,而且在朝四十年。他的财富可以敌国,称他为“潘半城”不为过。潘恩死于万历十年(1582),享年86岁。


潘恩的儿子是潘允端,也是上海的名人。也就是他,修造了豫园。


如果世春堂是潘家的,从潘恩出生算起至今已有500多年了。一般木建筑保存500多年,也实属罕见。


大厅


大厅堂很大,横向三跨,进深有三个屋脊,有资料说这是潘家的老宅,包括一些地方志也这样说。可是这房子有一点奇怪;正面的内墙中间的一跨是凹进去的,一般住家客厅中间是挂字画的,下面放八仙桌和太师椅,不会凹进去的。客厅也像是太大、太深,在住家里很少见。大厅门的正中央,有一个亭子,据说是望月亭。



看过了难得一见的“世春堂”,这可能是潘家老宅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点痕迹了!




说到潘家,再要提一提豫园。


嘉靖三十八年(1559),潘恩的儿子潘允端还是一位举人,已经31岁,是一个平头百姓,应礼部会考落第在家,萌动建豫园之念,美其名曰;为父亲高老退休之享用,实为用父亲的钱来重建家园——一座七十余亩的大型高水准的园林。


豫园


三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潘允端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据记载,做过刑部主事,应该是他父亲幕僚下的办事。后任南京工部主事,漕运有功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就升任四川右布政使,在1577年因权贵排挤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职的。这样从中进士到解职一共15年,有这样的大阳伞撑着,还弄成这样,官运极差,官品不见得会很好。


于是他回家了。他在家继续造豫园,又花了十年时间将豫园完成。完成豫园时应该是1587年左右,他的父亲潘恩死于万历十年(1582年),也就是说在潘允端完成建园的前五年就仙去了。所以说号称是为父而建,也就只能呵呵了。


潘允端的书斋玉华堂


造完了豫园,潘允端又在干什么?父亲逝世后,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潘允端尤其钟情于昆曲,于是豫园的乐寿堂便成了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几乎“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


潘允端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很快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


在他死后才三十余年,就有上面所说的将梧桐路的老宅出卖的故事,这么看来真叫人伤感。



部分内容摘自:爱爱网易博客《老上海的痕迹(上)》;

部分图片来自:草根文学新浪博客《梧桐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