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

视频 | 向更高质量再出发①:一次“出走”的背后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2018-05-28 18:00

你还记得那些年满街的自行车吗?1984年,上海自行车生产厂与苏州、南通、绍兴签订联营协议,共同生产上海名牌“永久”“凤凰”自行车。尽管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搬迁、产业转移要经过层层把关审批,但是跨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迅速提高了名牌自行车的产量,产品开始敞开供应;而上海自行车厂也腾出手来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有人说,“永久”和“凤凰”的“出走”,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存在的6年里,做得最大的一件事。或许我们可以将它视作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合作,最初的模样。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组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它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近1/4。


2016年,国务院颁布《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26座城市,集结成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区域,以一体化的合作,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郁鸿胜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城市群来支撑,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又占到了整个中国80万亿GDP的20%,所以抓住城市群就是抓住了区域合作的牛鼻子。


长三角区域合作萌芽虽早,发展却不顺利。上世纪80年代初的长三角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探索,行政区域的利益考量与企业的市场冲动,往往成为了博弈的双方。“出走”,成为了那时候的敏感词。



2002年,联合利华关闭了它在上海的7座工厂,将生产,转去安徽合肥。一石激起千层浪。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毫无疑问是联合利华的“老人”了,企业的变迁,在他脑子里犹如一部电影,冲突、发展、高潮,脉络清晰。他回忆,上海市政府方面得知消息后很吃惊,蒋以任副市长问:“你们是最早进入上海的跨国公司,你们为什么要最早离开上海呢?”曾锡文说,急于离开上海,是企业求生的本能。当时印尼也生产同样的力士香皂,加上运费加上关税,出口到中国的成本,比在上海生产的香皂更低。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实际上当时长三角一体化是一个趋势,只不过就是谁下决心先走。”



联合利华自发实施梯度转移时,坐火车从上海到合肥还需要到蚌埠中转,全程八小时。在这座欠发达的中部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都不通畅。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从上海搭乘高铁,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合肥南站。谁也不曾想到,15年前组建的联合利华合肥工厂迅速超过巴西,成为联合利华的全球“老大”,产品销往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而这所“供应链大学”培养的管理人员,不仅在国内服务,还输往全球。


企业焕发生机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合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告诉记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合肥经开区的规模,已经跃升至中西部第一,2017年的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


而联合利华也没有离开上海。当年“出走”时留在上海漕河泾的研发团队,已经日渐发展扩大至拥有2500名研发、管理人员的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曾锡文说,联合利华的在华业务,已从15年前的不到80亿提高到200亿,这得益于企业的整体产业布局。一切,都比想象中更好。


经济学中,有三小时经济圈的理论。在市场的助推下,长三角的协同发展,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出走”,而是更多体现在要素转移和价值链最优配置。城市群这个新型"朋友圈"的联系,也在产业布局的进程中变得愈发紧密。



2013年10月24日,一个在浙江经济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上汽大众宁波分公司建成,首辆车下线。如今,上汽宁波工厂已达到年产30万辆乘用车的生产规模,每分钟就有一辆整车完成装配驶下生产线。


而上汽大众的入驻,也带动了零部件企业、检测机构、汽车学院,还有人才、资本等要素纷纷流动而来,在滩涂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汽车之城的梦想逐渐清晰。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蔡世杰告诉记者,作为一座港口城市,石化一直是宁波的第一产业。从2017年开始,汽车产业跃升至宁波制造业板块的第一位,产值达到1970亿,光上汽大众就贡献了500亿。


越过杭州湾大桥,每天,1000多辆新车从上汽大众的宁波基地,运往全国各地。同时在上海,夜幕降临前的外高桥码头,也有近千新车逐辆开上甲板,等待汽笛鸣响,驶向远洋。


聚焦长三角地区,上汽集团在区域内布局200家企业和生产基地,整车制造辐射全国市场,长三角也成为自主品牌的主要出口基地之一。各个城市间实现分工互补,一体化的布局,让长三角的汽车产业实力,大步向前。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祖似杰在谈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时,提到了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的“上南合作”。起初,两家公司的自主品牌都很弱。此后双方意识到,与其竞争不如合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荣威、MG两大自主品牌的实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主动布局长三角的还有华虹。两个多月前,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开工。这家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无锡开启了当地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100亿美元、三条生产线。先期开工的一期工程,将建设一个月产4万片12英寸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主要面向5G和物联网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表示,集成电路的产业特点就是“大者恒大、赢者通吃”。当华虹发展到先进工艺技术节点之后,迫切需要相当的产业规模来支撑。因此布局无锡生产线,既是出于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国企,积极融入、主动服务长三角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无锡市副市长王进健介绍,坐落在无锡的半导体企业有200多家企业,去年的总产值超过800亿元。作为“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中心”,无锡有天然的产业集聚优势。而华虹项目的落地,对无锡整个产业链的推动和完善,都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华虹和无锡的跨区域融合,既为企业拓展了空间,也提升的地区的产业能级。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陈寿面则表示,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能带动整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前进。


地位决定使命。无论是集成电路,还是汽车、人工智能,这些长三角的重磅集群产业,肩负着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区域合作1+1>2的探索,越发迫切,三省一市,开始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进程,尤其,在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上,更要联手攻克核心技术,排除发展障碍。



上汽和阿里牵手了。依托阿里自主研发的一整套智能操作系统,上汽汽车实现了"实时在线"。两年,上汽自主品牌荣威的互联网汽车,销量突破60万辆。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郝飞自信地说,未来所有的车辆都将是智能网联汽车,而下一步的发展将更多依靠源于中国本土的技术创新。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祖似杰则将目光投得更远——未来的汽车产业将是集群产业,集合了新一代通讯、光伏以及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这些产业的优势分布在长三角各个地区,只有联动联合,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环球车享引领的汽车分时租赁模式近年来在长三角区域发展迅猛。45种新能源车型,在长三角的城市间行驶,平均每秒钟都会产生新的订单。环球车享总经理曹光宇说,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长三角搭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服务平台,能为区域的电动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一个快速服务社会的通道。


抢占发展先机,新技术、新模式是产业的一味药剂,而决定这味药能否发挥最大药效的,正是区域一体化的协作。就像新能源车,如果各地在充电设施的标准上,都无法统一,那这辆“车”,就不能顺利地开起来。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说,过去在行政区划的作用下,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政策、产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要完全破除这些行政区划带来的一些制度上的不同安排,需要在合作和一体化过程中逐渐消化,逐渐实现等高衔接。然而行政区划的这堵无形的“墙”,要破除却并不容易。



说到科大讯飞,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牛”。最近,他们开发的一套英语作文评分系统,完成了在两年上海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验证,结果证明,这套系统的评价能力超过90%的人类专家。不过要把这套系统推广到上海以外的其他省份,又需要重新走一次验证和评价的流程。这种重复的评价、审核,正是新技术、新产品在推广中撞上的,由行政区划带来的那堵无形的“墙”。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坦言,如果能以长三角地区为范围,给予新产品首台首套,或者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机会,那对于企业而言将会大大降低推广成本,也会帮助企业提升主动去掌握代表未来的、具有话语权的战略方向的动力。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也认为,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人才标准的认定无法互通,将阻碍优质企业的流动和市场布局,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破解这一制约企业发展和地区融合的难题。



企业争当急先锋,政府做好"店小二"。自2008年起,长三角政府层面就实行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努力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千方百计营造好企业创新创业、自由高效配置资源的环境。今年1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在上海湖南路的一个院子里,三省一市的干部一起办公,共同推动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提出新的要求,希望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头作用,协同苏浙皖一起,合理布局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标准,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代表国家更高层次地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几年前,江苏太仓港和上海港,以资本联姻的方式,开始了一项合作: 太仓港把远洋的货,喂给上海港;上海港,把近洋集拼的货,拉到太仓港。错位,让两个邻居走出内耗,赢得了各自更好的发展。


一体化中如何面对彼此的竞争,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长三角,正在努力答题。


一切,都箭在弦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