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视频 | 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举行 高长力:文化类节目要“发烧”地参与制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17-09-07 09:53

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9月6日下午在京举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与全国主流媒体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东方卫视如何持续发力、坚持原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4月起,东方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全新原创文化类节目,从《诗书中华》到《喝彩中华》,再到正在播出的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华》、正在筹备制作的《唱响中华》等,形成“中华系列”品牌,让传统文化和当下加强关联,引发年轻的观众的共鸣和碰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文化类节目有三个关键词:责任、情怀和引领,不仅需要电视工作者承担起神圣使命和责任,还需要有情怀、“发烧”地参与制作,让节目引领社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此外,高司长也指出文化节目发展的两个瓶颈和“四化”方向。



高长力发言全文(整理:传媒内参)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电视文化类节目,下一步到底怎么办。首先回顾一下文化类节目怎么样兴起的,怎么热起来的,然后思考下一步我们的方向和道路。我想到三个关键词:


传统文化缺失的遗憾,由电视弥补、承担责任


第一个词是责任。


从去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突然集中爆发,《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三个节目大家耳熟能详,第四个就是《诗书中华》。


这一系列节目的爆发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但它的出来并不突然,从习总书记开始,就在很多个场合的讲话里反复地讲,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方面,一个非常响亮的主旋律。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开始努力,产生的五年变化,我是亲历者。从2011年开始我们研究要出台“限娱令”,2012年开始实施,这一年也是十八大召开的时间。此后五年周期我们恰好看到中国电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文化类节目的繁荣兴起。


现在电视的形势,一冷一热,一热就是文化节目热起来了,冷是指引进节目模式冷下去了。大家看到这几年引进的模式越来越少,原创的模式越来越多,直至今年我们下发了一个通知,“卫视黄金时间原则上不再播出引进节目模式”,等于是关门了,大家已经不再盲目依赖引进节目模式了。


一冷一热有没有必要?


非常有必要,这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的一个神圣使命和责任,我们要承担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电视是一种大众传媒,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只不过教人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所以,电视的教育功能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不仅要教育年轻人,还要给耽误了的年轻人弥补传统文化课。


传统文化里面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如果不能传达给年轻人,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所以电视要来弥补、承担起这个责任。


要做好一件事,不“发烧”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关健词是情怀。


《诗书中华》策划会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发高烧,团队也发烧,那么多戏曲的人士,在那儿都非常激动,后来节目出来我们看到很多人流泪,很多人激动。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不“发烧”是不可能的。


“发烧”是什么?是情怀,是你的激情、你的感情,得有这个才能做好。如果仅仅是给你一个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做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出彩的。


后来我们看到《广电时评》文字纪录片,详细记录了节目团队是怎么样策划和做出这个节目的,基本上都是在不断的“发烧”。所以要做好电视文化节目,大家都得“发烧”,都得有情怀。


文化节目引领社会,还需媒体、广告商支持


第三个关健词是引领。


党中央是指方向的,是引领全社会的。政府部门引领电视机构,电视机构的领导引领团队,团队做出节目,节目引领广大的受众,引领全社会,在全社会形成文化热。


诗词热对我有很大影响。这么多诗词节目一出来,我马上产生一种知识焦虑,那么小的小孩都倒背如流,我怎么忽然想不起来了,于是有时间赶紧补。其实不光我,全社会都有知识焦虑,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家有焦虑才去补,所以我们的节目引领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


寄语媒体:


我今天更想强调的是在座的媒体非常多,尤其新媒体,希望你们能够引领社会关注文化。


说实话,文化类节目口碑很好、很热,但是收视率并不是最高,广告也不是最好,所以这两个方面需要大家来引领。


媒体要多讲这样的节目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对公民有什么好处,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人格还是文化素养,想要丰富起来、健全起来,是要多看这样的东西。媒体要号召鼓励大家多看。


寄语广告商:


其实文化节目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收视率没有某些简单脑残节目、低俗庸俗媚俗节目高,但是它所影响的人群是社会精英人群,有文化的人群,是青少年群体。这些群体才是社会上最有消费力的人群。


但是广告商没有看到。现在基本情况是,文化类节目,上海稍微好一点,可能第一季基本上持平,第二季广告进入,略有盈余,第三季再增加。还有很多节目第一季裸奔,赔本赚吆喝,第二季持平,第三季才有所好转。


所以广告商们,能不能看到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实际上折射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广告商往这个领域投入,我们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文化节目的两大发展瓶颈


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瓶颈:


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除了政府的引导,社会各界的喝彩,一个节目生存发展还需要在市场大潮中,能够进入良性循环、自我造血。所以营销推广如果做不好,将来也很难持续。下一步一定是大家共同努力,给这类节目创造好的市场环境,使它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另一个瓶颈是我们还要做一些突破。文化类节目大规模兴起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题材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诗词,也不仅仅是戏曲,还有音乐、美术等很多领域;


表现手法上还要创新。现在很多节目的创新,都是植根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上。为什么我们终于放弃了引进节目模式呢?因为我们发现一旦注入了中华文化,西方的模式无法体现。我们要用自己的魅力文化的元素,来创新我们的表达方式。


“四化”支招文化节目发展


电视文化节目要想持久的生存发展,我总结有“四化”: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现代化。


通俗化那些高雅的东西,赋予解释,使其浅显易懂。


大众化是指怎么样能让更多的人带进来,不仅仅是文化人感兴趣,而是把这个门槛再降,让文化水平低的观众也能够从中找到享受的美感。


电视化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都得用电视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不能像讲课一样,那种传播是不行的。


现代化首先区别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将精华的东西跟时代、价值观、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找到它的市场价值。


最后感谢大家也恳请大家,继续支持电视文化节目,我们一起努力把它越做越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