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墓出土完整历经“腥风血雨”的“吴越剑”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峥
2018-03-18 21:34:59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都咸阳城遗址范围内,在墓葬发掘中,分别发现一柄保存完好的吴越风格的佩剑,考古人员推算,铜剑属于不晚于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这在秦咸阳城遗址发掘中实属罕见。
吴越风格的剑发掘于岩村墓地,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南部,属于秦都咸阳城遗址坡刘至花杨村平民墓区范围之内。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为配合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队在该处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56座,其中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49座,汉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6座。
“这块盗掘的比较严重,但是依然发掘出陶、铜、铁、骨及玉石等不同材质的遗物约260余件,而在秦人墓葬中出土的保存完整的铜剑有着浓浓的吴越风格,这实属罕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咸阳城遗址考古队领队许卫红研究员说。
实属罕见是有原因的。虽然之前在陕西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秦代铜剑,可残缺的较多,发现完整的吴越风格的铜剑更是少之又少。经过细致清理,拂去剑身的淤泥杂质,铜剑通长60厘米,保存较好,寒光闪霜。其剑首圆形,剑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体,近锋端有明显的束腰,这种造型最早出现于吴越地区,属于传统的“周式” 长剑,一体连铸,茎部缠绕丝绳可以舒适地持握,束腰及八面体的剑身有很强的杀伤力。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是当时铸造兵器最为先进的地区,和吴越地区剑身长度在60厘米以上,手柄的圆箍状相比,当时的秦国多用的是短剑,而且剑柄也相对扁平,风格区别很明显。”
秦人铸造铜剑,金属成分多为铜、锡及少量的铅、铁,属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大刃之剂”的配方。锡过多容易折断,过少硬度不够。合金原料要充分融合,达到相融以沫的程度才能铸造出一柄良剑。由于铜剑有“一寸长一寸强”的特点,增加长度而不折也成为长剑铸造的难点,能保存完整而未折断,寒光依然逼人,说明铜剑在铸造时的合金配比合适。
“除了在样式不同,这柄吴越风格的长剑还有一个特点,剑身前端有束腰,这种技术的好处是在进行战斗时候,当剑身刺入对方身体,不容易被血吸住,容易拔出,从而快速的进行下一次攻击。”
根据史书记载,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秦国自简公六年开始“令吏初带剑”,次年再次令“百姓初带剑”,从此秦国男子带剑成为一种规制,不仅可以防身,又是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而这次出土的带有吴越风格的铜剑就出土于平民墓葬,而这柄铜剑的刃部可见使用后留下的豁口,推测是一柄经历腥风血雨的实用武器。
“这柄剑的出土,也充分的说明秦国百姓的“尚武”之风,而秦国之所以能六王毕,四海一,御海内,统度量,是和秦国在兵器制造方面不断学习吸收先进地区的铸剑技术分不开的。”秦咸阳城考古发掘队队长许卫红研究员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峥 编辑:朱永斌)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