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视频 | 视频|最高层反复提及的“风险” 政治局会议如何定调?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菲菲 郝苗苗 毕俊杰

2017-07-25 19:22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刚结束,中央政治局会议又紧锣密鼓地召开。两次会议相距仅十天,部署的工作也颇相近。

在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再次点名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相比之前强调问责与倒查,这次的提法更直指问题和风险,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袁钢明认为,这正揭示了地方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需引起警惕、未雨绸缪。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32万亿元,加上中央国债余额12.01万亿元,我国政府债务余额达27.33万亿元,债务率为36.7%,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不过,虽然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些地方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违法违规举债出现了不少“新变种”。

袁钢明以“以股抵债”举例。它以债权人入股的方式,让地方政府表面上得以逃避负债,实际上则拖延了债务的偿还。这种“明股暗债”,以变相、隐性的方式扩大了债务,容易造成地方债问题的失控。


袁钢明认为,眼下的债务“地方化”需要警惕,地方政府债务往往高于中央政府,且缺乏偿还能力。地方债这团乱麻不解开,债务风险就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央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是,设置“天花板”,对地方债进行硬约束。2017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天花板”是1.63万亿元。这个数额是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再分解到各省份,地方按“分配指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少发但不得超发,避免财政危机发生。

此外,一个更重磅的举措,就是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提的终身问责制,这意味着地方官员不再因不在任期就能推卸偿还债务的责任。“谁举债,谁负责”,此话如芒在背,地方官员不得不更为严肃地对待举债问题,也有利于矫正其不正确的“政绩观”,最终终结债务的无限累积。


这次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前门”规范举债融资方式,保护好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更严格“堵后门”,遏制隐性担保、融资平台举债、假PPP等违规举债行为,要及时甄别债务,明确偿还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地方违规举债融资的问题。

不仅是地方债问题,政治局会议提到“整治金融乱象”,也与金融工作会议一脉相承。只不过,政治局此次语调加重,“乱象”这一表述并不多见。可见,“僵尸企业”现象、地方债危机、以及金融交易中的不规范、过度自由化行为等等,都在过去一轮金融治理过程中暴露出来,亟待解决。而这有待于加强监管,着眼于长期制度建设。


如果上述“风险”都被两次高级别会议反复提及,那么“房地产”风险问题,却是此次政治局会议专门提出的。袁钢明认为,之前不提并不代表这一问题不够重磅,反而是因为它如此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才愈发审慎地加以态度。会议以“稳定”二字来为房地产市场定调,可见一斑。


袁钢明认为,所谓“稳定”,并不单单只是维持调控力度,或是抑制房价上涨,更多的是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维持健康平稳发展的态势。“一调就跌、一松就涨”,过去房地产市场调控常常出现的弊病,是目前着重要避免的,也是对过度投机的市场的应对之策。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袁钢明认为“加快建立”四字已经表达出政府的力度与决心。不管有何难度,这一机制必须要尽快落到实处,否则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和风险就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无论是推动不动产登记制度建立、房地产税立法,还是加快保障房工程建设、完善租赁市场培育,“长效机制”最终将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理念有所回应。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赵菲菲 郝苗苗 毕俊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