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6″

视频 | 对话世界 如何呈现最高规格西方美术史展览

艺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珏

2023-02-14 16:54

新年伊始,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50位艺术巨匠,52幅艺术真迹,首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引领观众感受波澜壮阔的西方美术史历程。为什么选择这52件作品?布展的背后有哪些精彩看点?此次展览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具有怎样的意义?SMG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团队全程记录并跟踪报道了这次大展的台前幕后故事。



1月17日,新年伊始,“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馆启幕。开展前2小时,观众已排起长队,很多人拖着行李赶来,为了一睹这批大师名作的真容。


“特意晚上没有睡,凌晨抢的票,特别想看梵高的《长草地和蝴蝶》和卡拉瓦乔的《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开展首日,第一位进场的观众告诉记者。


等待进馆的观众队列中,一位来自长沙从事艺术工作的观众特意带着孩子赶在开幕第一天来上海看展,还有不少从南京、重庆、青岛、北京等地专程赶来的观众。


博物馆入口旁,一间大型会议室被临时征用成为了行李存放点,堆满了六七百件行李。


会议室秒变行李寄存室


这是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二个展览,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中国大陆的首展。展览尚未开幕,就已经跃居“中博热搜榜”近期发布的“十大热搜展览”的榜首。截止2月2日已售票超过12万张。



据统计,特展开幕以来,日均观众超过3000人,其中外地观众占比超60%。800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放着52幅欧洲艺术巨作,每幅画作前都人头攒动。



在莫奈的《鸢尾花》前,观众徐女士正在为8岁的女儿讲解画作背后的故事:“我引导孩子看一下莫奈的笔触和空间的安排。”2019年,徐女士就带着女儿到伦敦参观了英国国家博物馆,当时对莫奈的《鸢尾花》,拉斐尔的《圣母子》等画作印象十分深刻。时隔三年,能在上海再次看到这些名作,更觉得意义不凡:“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家长和孩子去互动,去谈一些自己的感触。文化是一种传承,它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清华美院工作的陈先生特意从青岛赶来看开幕展:“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细节传承在我们每幅画作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种超高端的西方美术史的全面展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城市,对全民的美育教育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也是我这次专程过来学习的主要目标。”


现场,还有一位新西兰观众从北京赶来看展,他激动地跟记者分享他的心情:“很震撼,美术史上有这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同一个地方呈现,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欣赏这些作品的机会。”


估值超过10亿的梵高名作《长草地与蝴蝶》是最后一件抵达上博的展品。1月13日,展览开幕前4天,布展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策展人褚馨带领策展团队与英国国家美术馆进行线上点交。


“这是我们这次的明星展品,也是最重要的一幅作品,英国国家美术馆也只有4幅梵高作品,它最后抵达上海,最后上墙,很有仪式感,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褚馨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筹备了2年,由于疫情影响,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无法来到现场布展,于是中英双方策展团队采取了线上远程沟通的方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我们能够感受到英方严谨的工作态度。他们也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这个墙的厚度是多少,重点展品突出的位置,它背后到底是哪些材料,它们的承重力是多少……”褚馨表示,“我觉得这样的展览挺难复制的。这个展览在中国的博物馆界、美术馆界是非常难得的一次高品质的呈现。”


展厅设计融入了拱门、石膏线条等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古典建筑元素,并且使用了最流行的莫兰迪色系对展厅进行空间分割。由于特展展厅相对封闭,没有自然光,且空间高度受到限制,策展团队在每一个板块的重点画作后都增加灯光线条,通过墙板的突出,营造层次感。



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副主任袁启明介绍:“光形、光斑都有设计过的,背面的墙的照度和地面的墙的照度做到1:2.5。我希望这个展厅感觉是很纯粹的、高级的,一方面是通过色彩,另一方面是通过空间的比例关系来营造氛围。”


这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展。作为世界级的国家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有着近200年的历史,为筹备2024年建馆200周年庆典,位于特拉法加广场的馆舍重新整修,这批珍贵馆藏才有了跨国巡展的机会。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表示:“选择上海博物馆作为它的首展,也是考虑到上海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影响力。前两年我们从法国、美国等国家,引进了不少西方艺术史相关的展览,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有2600多件欧洲绘画杰作,很少赴海外巡展。面对这次难得的机会,如何遴选展品,如何体现中国人对于欧洲经典绘画的解读?对上海博物馆团队来说,是一个主动策划,权衡博弈的过程。


褚馨回忆展品选择的过程时说:“我们希望有印象派的呈现,我们希望有伦勃朗的黄金时代,我们希望有卡拉瓦乔的巴洛克的艺术,我们争取梵高的作品一定要来。我们的清单上有凡·艾克,维米尔,丁托列托……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看完我们的清单,称之为是“理想化清单”。他们考虑的是,在他们的馆藏中怎么样去挑选符合他们特质的,又代表他们收藏水平的作品。这里面是一个权衡的过程。”


最终,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伦勃朗、莫奈、以及梵高等欧洲艺术巨匠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部亮相上海。通过八个单元的串联,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业内人士称其为“一部浓缩的欧洲美术简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表示,每一个单元选择的绘画作品都很有考量,从肖像画到风景画,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从时间上来讲,确实是引导我们认识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变化,比如画展中呈现的波提切利、康斯坦布尔等画家的作品,在当时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我们今天的艺术趣味跟艺术风潮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画作依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我觉得能把这么多一流作品聚集在一起,还是很难得的,即使去英国国家美术馆现场看的话,也未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欣赏这52幅画作。”



同时,上博推出 “NG Treasures 再现·大师丨沉浸式光影体验”展,以数字展陈的方式展出3件展品以及《向日葵》等20件此次未能参展的珍品画作。“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等,我们也拿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授权。我们通过数字技术,能让中国观众了解更多的艺术珍品。”李峰表示。


作为上海博物馆自筹资金举办的文物艺术大展,此次展览也是2008年上博实行免费开放后的首次收费展览。52件作品,保险估值超60亿元,这也是中国大陆举办的最高规格的西方美术史展览。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我们上海博物馆为了这次的展览也是绞尽脑汁,分了七个批次通过航空运过来。几幅画的尺寸特别大,我们上海博物馆的门尺度不够,最后把门框都拆掉了,才能把这幅画运到我们展厅里。我们这次是公益性的收费,主要弥补我们在整个展览运作过程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本支出,比如说借展费、保险费和运输费等等。”


通过高质量的展览,引导观众为文化服务付出一定的成本,一方面为了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了博物馆策划举办特展的质量、增多了数量。观众的购票意愿,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在现场参观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群华认为,上海有能力把世界上最好的作品艺术品引进中国,展览引领了时代的风范:”我们拥有全球最好的资源配置力,这对于上海的城市大美育计划,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作为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联手世界知名博物馆,通过自主策划,联合办展,进一步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褚晓波表示:“‘对话世界’就要讲好世界的故事,做好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观众可以了解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文明,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华东地区主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领事辛琼(Catherine Sinclair-Jones)表示:“这次展览提供了一个了解欧洲艺术的窗口。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这种规模的展览。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这些不同的艺术家,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机会。”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胡克定(Chris Wood)表示:“英国国家美术馆与中国伙伴合作多年,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展览。我认为在困难时期,我们必须展示英国国家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之间建立的信任。这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交流,未来我们也将一起携手共进。”


这场跨越百年的中西方艺术对话,不仅仅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表达,更是中国博物馆全力提升全球文物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的一次实践。


“我们正在努力打造‘大博物馆计划’,我们对标的是世界上最一流的博物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等。”褚晓波表示,“上海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我们上海博物馆有这个责任,也有这样的使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珏 摄像:朱晓荣 李维潇 徐玮 剪辑:朱玲敏 王珏 配音:刘凝 音编:翟松 灯光:潘凯 实习生:陈博媛 编辑:王琳琳 邢维 李姬芸)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