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交叉点道】戈尔巴乔夫真的是苏联罪人?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超

2016-10-09 16:28

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手上,盛极一时的苏联土崩瓦解。不过,如果简单地把他定义为罪人,那也有失公允,但毫无疑问,他是苏俄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戈尔巴乔夫


临危受难 戈尔巴乔夫渴望改革

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政坛刚刚经历一番阵痛。领导人频繁更迭,长期的“病夫治国”让苏联国力日复一日地衰落。

因此,戈尔巴乔夫的首要政治目标,就是在外交事务上取得突破。他曾经在回忆录中说:“要对外交政策作出重大改变”。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没有有利的国际环境,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就行不通。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戈尔巴乔夫开始着力与西方改善关系。

实际上,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做法并非心血来潮,改革的思想观念在他心中生根已久。

“60年代人”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60年代人”,指的是在60年代比较开放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苏联人,他们了解和接近西方,热衷改革,戈尔巴乔夫就是这一代人中的典型。

在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地方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经常有机会出国访问休假。他看到了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状况,在心中自问,为什么苏联做不到这样?此外,戈尔巴乔夫的早期海外交往使他在成为领导人之前,就积聚起了广泛的人脉。比如1984年,当时还只是政治局委员的戈尔巴乔夫在访问英国时,就受到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称赞,说他是一个“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

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同时还起源于他和下属、朋友之间的思想交流。其中一个就是雅科夫列夫。在改革之前,雅科夫列夫长期在外担任外交官,对西方社会有长时期的观察。他的思想对戈尔巴乔夫产生了很大影响。


雅科夫列夫


切尔诺贝利的启发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吃惊地发现,勃列日涅夫晚期,苏联的军备费用,已经占到了整个苏联经济预算的接近一半。更有甚者,他发现苏联的内政外交,已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军工集团的控制。戈尔巴乔夫决心采取“新思维”治国。

而这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发生了。1986年4月26日的这场灾难,导致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事件促使他决定先拿军工体系开刀。他说,切尔诺贝利事件让我们知道了,核战争可能是什么样子。如果发生核战争,谁都成不了赢家。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下决心实施“新思维”,要服务全人类利益、消除两极对抗、制止核竞赛,要用政治手段、政治谈判取代军事竞争。

“新思维”的成果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推行之后,苏联的外交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首先,他以裁军为切入点,推动了美苏之间的第三次缓和。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订了《中导条约》,目的是削减并消除所有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并且不再生产和试验,而且规定了各自每年进行的核查监督机制。

签署中导条约


第二,戈尔巴乔夫还推动了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共体之间的交流,使得苏联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第三,在一些苏联卷入的海外冲突中,比如尼加拉瓜战争、两伊战争和安哥拉内战等等,戈尔巴乔夫也带领苏联逐步退出。1985年戈尔巴乔夫还宣布,苏军撤离阿富汗。

苏联撤离阿富汗


但是,对于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对策。在戈尔巴乔夫要以全人类利益消除两极对抗之时,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却一石三鸟,1,为美国扩军提供正当理由;2,带动经济发展;3,恫吓苏联。很显然,里根的希望全部达成,而戈尔巴乔夫仅凭观念上的改变,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提高苏联国力。

星球大战


谈到这里,冯老师用“天真”一词形容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戈尔巴乔夫政策的要害,请戳视频,看冯老师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点评,相信一定会带来很多思考。

令人费解的东欧政策

80年代中期,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兰、捷克、匈牙利,已经处于欧美国家的深刻影响之下,正在加紧摆脱苏联的控制,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不仅没有武力镇压,反倒是主动给东欧国家领导人施加反向“压力”,推动东欧国家的自由化。

这个做法非常令人费解,但戈尔巴乔夫自己坦承,他是有意识地这么做。

盛赞中国改革

戈尔巴乔夫空有一颗改革的心,却落得一个国家破亡的下场。在苏联解体之后,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中国的改革。视频中,冯老师讲述了自己同戈尔巴乔夫的私交,戳视频,听听戈尔巴乔夫是怎么评价中国改革的。




(编辑:陈佳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