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5″

视频 | 问政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如何提升"免疫力"?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05-26 22:29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公共卫生建设,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有限的万字篇幅中,专门拿出一段对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做出阐述,这在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



根据全国人大公布的数字,截至25日中午,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议案506件,其中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的议案,占到了总数约四分之一,从是否应该将公共卫生列入国家战略,到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的修补、完善,都受到代表委员们广泛热议。看看新闻Knews两会特别节目《问政中国》,邀请国家卫建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和特约评论员张彬,共同解读。



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如何?


曾光认为,中国的整体抗疫可以打95分。新冠肺炎作为新生传染病非常诡秘,中国在较短时间内确定了其传播方式、控制办法、确定了疾病的潜伏期以及其在潜伏期内有传染性。另一方面,中国在治疗病人的同时,控制了疫情进一步流行。另外中国还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时公开疫情。


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疫情上比SARS期间进步明显,也是中国短时间控制疫情的一大重要原因。曾光认为,SARS期间中国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采取对每一位病人做流行病学调查,对重症病人集中收治,为扩大收治建立小汤山医院,这些经验在这次新冠病毒防治中还有所发扬。


这次疫情期间,中国公共卫生系统不仅在短时间找到病原体,还确定了基因序列,研制出诊断试剂,向全世界公布。


5月18日,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张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以中国经验、中国方案造福世界,让很多和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公共卫生建设如何"补短板"?


中国的防控救治工作,在疫情面前经受住了考验,下半场,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的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强调,中国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决定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张彬认为,疫情或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将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就可以对其防范、预警乃至后期的处理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也有助于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曾光认为,尽管中国有早期疫情报告系统,但当新冠肺炎没有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时,它只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上报。此外,完善机制的同时,还应当提高人的认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执行规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将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此外,曾光认为,基层医院的长期建设,病人的分流机制都是未来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加强的方向。


5月20日,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方案,在构建传染病救治网络方面,明确要求,每个城市应选择1-2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保证每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都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并要求每个省份建设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以满足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团审议时,就公共卫生建设提出了"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12字总体要求。


曾光认为,整体谋划是在对公共卫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公共卫生不仅仅是公共卫生系统的事,疾病是发生在各行各业,另外,卫生系统的公共卫生责任,医院应该承担多少,疾控中心承担哪些,这些都属于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只有做好这些,公共卫生建设才能全面提升。


立法如何护航公共卫生建设?


无论面向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还是对于过去一段时间防控经验的总结、沉淀,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突出公共卫生领域的立法。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经紧急做出作出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决定。据全国人大计划,今明两年还将制定修改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法律17部,适时修改法律13部。



张彬认为,疫情的冲击,让卫生领域的立法修法问题变得迫切。以这次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为例,按照各地情况,发现密切接触者应当严格实行隔离制度,但在目前法律中并没有相关依据。所以寻求法律支持,不仅是公共卫生防疫需要,也是维护国民相应自身权益的需要。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方媛 翟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