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视频 | 为祖国歌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这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吟涛

2019-05-26 13:16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勇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浦东开发开放、复关入世、设立国内首个自贸区等重大事件进程中彰显了上海勇立潮头的风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自1978年复校以来,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发挥外经贸领域专业优势,始终与国家和上海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涌现出了汪尧田、王新奎、周汉民等一批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助力上海建设和发展。



为浦东开发开放开展先行研究


1987年,上海市府成立“开发浦东咨询小组”,由市政府顾问汪道涵担任顾问,倪天增副市长任组长,中外方各有六名研究人员参加。我校青年教师周汉民有幸参加了最早的浦东开发超前研究和立法预测工作,成为中方研究人员之一。


从那时起,周汉民带领的团队投入到开发浦东的研究中去,从无到有对浦东开发的立法规则和开放度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提出了“浦东开发,立法先行”的论点,以及“小政府、大社会、多企业”的基本框架。从1987年到1990年这个浦东开发的四年前期准备时期,完成了《浦东立法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对浦东的立法原则、立法预测作了详尽的研究,并拟订了有关法规草案二十多件,为浦东开发立法撰写论文十余篇。在市府制定浦东开发、开放的九个政策法规时,周汉民受命始任“法规建议”专家,九个政策法规的英文译本均由他终审定稿。


随后两年,学校又对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开发区和陆家嘴金融区成立三个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而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对浦东开发的实质性启动作出了贡献。



为复关入世发出上海声音


自我国1986年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开始,学校就一直为我国复关和入世伟大进程开展研究和决策咨询。汪尧田教授在耄耋之年的年龄带领研究团队建立课题组,成立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翻译《关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最终协议文本》,编写全国第一本全面论述GATT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


特别是1999年在中国“复关”“入世”谈判再度陷入困境。汪尧田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认真撰写了《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专家关于我国加入WTO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经由汪道涵老市长将此件转呈党和国家领导人。该意见和建议坚持认为,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入世”谈判的历史进程,不应由于偶然事件的干扰而中断。在由汪尧田教授领衔签署的这份意见和建议上,附议签字的还有曹建明、王新奎、周汉民、许心礼和董世忠等人,共计12位本市的著名教授。最终,该意见为我国继续开展入世谈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为上海自贸区设计建言献策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正式成立,设立自贸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深远。学校也积极开展自贸区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原校长王新奎教授作为上海参事室主任参与了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制定工作。


2012年夏天,王新奎教授在商务部党组中心组学习上作了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报告,引发商务部领导热烈反响。随后他给市委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希望重视全球贸易领域的新变化,并得到采纳。市发改委邀请王新奎教授一同参与调查研究,并形成了更深入的报告。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上海视察。在外高桥保税区召开的座谈会上,王新奎教授应邀作了发言。他从全球价值链的变化,谈到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重构,提出我们要有应对策略,建议是否能够在上海先行先试。李克强总理当场做了回应,鼓励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得到总理肯定后,王新奎教授加入到中国(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设计中,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分有关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问题的章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始终与对外开放同频共振、休戚与共,以上提及的三件事是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特别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缩影。


在新时代,学校将紧密服务上海发挥“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作用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祖国社会主义外贸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吟涛 实习编辑:章婕)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