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七分之一】新闻札记:他,就是个这样的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3-01 18:03

吴锦泉,南通五星村村民,今年88岁。他说,自己59年入党,党龄都57年啦。今年2月15号,他到中央电视台领取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奖杯,回到家,他把这水晶杯压到了箱底儿。


我问他,获奖之后和以前比,有什么变化吗?他说,没啥变化,就是比以前干活更有劲了。 


老人家获奖,源于捐款。从汶川地震开始,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雅安地震等等,老人共捐了四万多元。而这些钱,都是靠他一下下磨刀挣来的。一块、五毛,老人家里最多的就是一罐罐的硬币。 

这是老人的记帐本—正月二十二这天,磨刀的收入是66块,地点是在唐闸老工房。加上之前的收入,累计的金额是671。我问他,为啥记这么细?他说,一是动脑子,人不能闲下来;二来呢可以知道大概多长时间,再去这个地方磨刀。我发现,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每天的账目记得清清楚楚。一边翻看着账本,一边继续聊天儿。


这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的?老人笑了,这本是从公元二零一三年开始的,家里有好多本呐。这个账本是用什么做的?挂历纸。你自己装订的?嗯嗯。为啥不花个几块钱,买个像样的本子呢?没必要花这个钱。 


在老人的一间房里,存放着他磨刀的所有收入。硬币放在奶粉罐里,纸币放在一个小匣子中。装满一奶粉罐,大概是2000块钱。老人让我掂掂份量,我用双手都很难拎起。看着罐里的一枚枚硬币,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您怎么看待钱,在乎吗?这次,老人停了一会儿,想了想说,钱要放在有用的地方,才有用。 


切好菜,喂好鸡,老人骑着自行车,带着他的全部行头出门了。出门干活,他就换了一双旅游鞋,踩起自行车两脚带风。出了村口,直奔大路,大概骑了十分钟,进了一个新小区。那是新建的农民房,居民好多都是原来的村民。看到老吴来了,大家熟络地拿起自家的菜刀、剪刀,在老吴的脚下排成一排。磨好一把剪刀,老人家拿块布,试试是否锋利好用,如果没到那个手感,他会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磨,只是初步,矫正缝隙看的是技术。10块钱,三把刀。


我问大妈,他手艺好吗?好的,我一直让他帮我磨刀,都十多年了。这把剪刀是做什么用的?我是用来裁衣服的。那使用起来很频繁的,你这把剪刀多久让他磨一次呀?他上一次磨这把剪刀,是三年前了。他不来,我家里的刀就放着,等他来。 


不到两个小时,磨了20几把刀,动作不慢,脸上还带着喜悦的神采。收摊的时候,他手脚很麻利,大大小小的磨刀石,三下两下就拾掇进了篓子里。我问他,中午去哪吃?他指了指车筐,拿起一个保温杯,拧开盖子说,你看。杯子里是热水,泡着几瓣儿橙子,冒着热气儿。你自己泡的?对,我自己带来的,早上泡的,现在还热着,就算到晚上也热的。这个保温杯谁给你买的?儿子买的。儿子过年给我钱,我都不要。那这个保温杯对你来说,还是帮上大忙了。挺好的,好用的。


主食吃什么呢?车把上挂了一个塑料袋,老人家慢慢地解开,里面是三个小面包,几块包装饼干。你中午就吃这个,干粮加水?吃的饱吗?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吃点儿热乎的?老人说,有时候也去面馆,吃四块或者五块一碗的面条。四五块钱的,都是素面吧,为啥不吃点好的?吃荤是要中风的。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模仿着中风的样子,自己也忍不住笑了。他给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限定在三四百元,其余磨刀所有的收入都捐了出去。 跟着老人走村串巷大半天儿,觉得这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


村民们都说,他以前就是爱做好事儿。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土路,村民经常看到他补桥修路;厂里的东西坏了,他不声不响地弄好了;谁家缺个小板凳,木匠出身的他,很快就会做好。


首届中国慈善奖,老人家因为捐了四万多,获得“良心奖”;曹德旺因为捐了60亿,获得“力量奖”。颁奖结束,曹德旺对老人说,你比我厉害,因为我赚钱比你容易。


吴锦泉的右手食指上,戴了一枚铜戒指。我问他,磨刀的时候戴这个,方便吗?他说,经常磨刀,手会抽筋。人家说,戴上一个就会好,这个戒指是别人送的。这一戴,就是28年。


(看看新闻网记者:訾力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