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视频 | 视频|致敬贝多芬,周杰伦的作品也来了,但却不是音乐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吕心泉

2017-10-26 11:12

今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的第一个艺术大展就是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的《声·影》致敬贝多芬艺术展。如果你觉得能在这里看到贝多芬的作品,可能只是猜对了一半。


今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的第一个艺术大展就是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的《声·影》致敬贝多芬艺术展。如果你觉得能在这里看到贝多芬的作品,可能只是猜对了一半。


贝多芬葬礼邀请信


这个展览的确陈列了贝多芬生前的创作手稿和书信,还有一份贝多芬葬礼邀请信。而更多的是众多艺术家以音乐为创作灵感,通过具象油画、抽象绘画、雕塑、影像、声音、互动装置与现场表演等作品。该展览首创以综合立体的形式进行跨界地转换与展示,为观众呈现出具有国际性、时代性、情感性、生命力的音乐与视觉艺术。


贝多芬手稿


据介绍,展览分三个区域:灵感源、“转”的解放、“无”界的自由。位于灵感源展区的数幅珍贵的贝多芬乐谱与手稿真迹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亮相。其中包括原大英图书馆收藏的贝多芬《奉献歌(作品121b)》总谱手稿、贝多芬致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经理彼得·冯·布劳恩男爵关于其唯一歌剧《费德里奥》的重要亲笔信等文献真迹。


“贝多芬有一种英雄的力量。”策展人杨青青说:“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中间会碰到一些困难和创作的瓶颈,会在某个时期找不到欢乐。在三四年前,作为艺术家的我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有一天,我听到贝多芬的欢乐颂 ,特别感动。在这个音乐中,能够听得到真正的欢乐——这还是贝多芬失去听觉后创作出欢乐颂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感觉,我在想如果 关掉某个觉,是不是就开启了另外某个觉,从而 产生另外一种觉的形式,再输出成音乐、舞蹈、行为、 绘画,转换过程是一种新的过程,这个展览就是想表现这样的东西,而贝多芬和音乐就是创作的灵感。”


贝多芬DNA谱写的乐曲


在这里,与贝多芬关系最为紧密的作品就是艺术家通过贝多芬的发丝,提取DNA,再根据DNA谱写了一段“属于贝多芬的音乐”;90后艺术家沈楚楚则以贝多芬的《月光》创作了一个影像作品。类似于黑白默片的形式,却以《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只见舞者的双脚根据《月光》的旋律、节奏,跳跃舞动,让观者对于贝多芬的《月光》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家演绎多媒体互动装置


最隐蔽的作品莫过于展厅一侧的柱子。稍不留意,就会忽略它作为作品的存在。柱子的四面各有一个开关,打开之后就会传来旋律,四面旋律各不相同,正是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的四个部分。绕着柱子走一圈,开关任由你开或者关,你将在这样的互动中听到只有你能听到的、具有实验性的贝多芬音乐。而真正具有实验性的则是由大提琴、琵琶、吉他共同演绎改编自贝多芬音乐的曲目。


周杰伦的丝网版画《幻想Fantasy》


在视觉艺术方面,以贝多芬肖像、音符、旋律节奏为主题的绘画、雕塑、影像作品随处可见。而最出乎意料的却是周杰伦的作品。策展人之所以选择周杰伦参展,正是因为作为音乐人的他创作的平面作品,恰恰最能说明“转媒体”这个概念。这次展出的是周杰伦的丝网版画《幻想Fantasy》系列,是他为了纪念经典专辑《范特西》发行10周年于2011年创作。据说周杰伦的这套版画在拍卖会上分别拍出了33600元、8960元和15680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吕心泉 实习编辑:蔡悦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