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三十载云水流转:七城八站 一戏两看《桃花扇》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陈瑞

2017-06-03 11:24:51




清代孔尚任原著传奇《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戏剧四大名著之一,自1699年问世以来,康熙年间之后原本四十四出的演出记载就极为稀见。从原本完整搬演失传数百年,到如今江苏省昆剧院连续两晚的演出呈现,昆剧《桃花扇》历经30年打磨,三代艺术家的加入使改编复排的过程成为昆曲挖掘、整理的典范。


选场剧照:《逢舟》


据著名编剧张弘介绍,全本《桃花扇》与折子戏选场《桃花扇》二者同源,或改编或整理于孔尚任的原著,而各具备独立的审美品格。全本《桃花扇》共9幕,以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南明兴亡为背景,具有连贯性,以相对完整的故事表达了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原著题旨。


选场剧照:《寄扇》


在以5场折子戏组成的选场中,《寄扇》是表现李香君的,《题画》是表现侯方域的,《沉江》是表现史可法的,《侦戏》让在全本中难以铺陈的反面人物阮大铖唱主角,《逢舟》则是以李贞丽、苏昆生、老兵这三个大戏中的小角色为主角的一折“鼎足戏”。每一折都既依附于大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折所表达的是一段“情”、一段“趣”,选场侧重于表演欣赏而非故事呈现,而观众欣赏的是昆曲的唱、念、表演和情趣。


选场剧照:《题画》


《桃花扇》坚守传统,秉持原汁原味,用婉约本真的南昆风格体现昆剧之美。《桃花扇》(全本vs选场)的创排前后历经30年——1987年,张弘改编、石小梅主演的折子戏《题画》,首次让《桃花扇》复归舞台,石小梅凭此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而后有张弘、王海清改编,石小梅、徐云秀主演全本《桃花扇》,1993年有柯军主演的《沉江》,2013至今又相继捏出《侦戏》《寄扇》《逢舟》,直至今年的《桃花扇》全本与折子戏的首次整体呈现。


选场剧照:《侦戏》


这次《桃花扇》全国巡演分别在北京、苏州、上海、成都、武汉、杭州、南京七城进行8站演出。据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介绍,今年《桃花扇》在演出阵容上也体现了出戏出人的传承要义,上半年由艺术家石小梅领衔,下半年由石小梅大弟子、省昆第三代艺术家钱振荣领衔,其他主配角演员如赵坚、龚隐雷、柯军、李鸿良、顾骏、徐思佳、孙晶、赵于涛、钱伟、周鑫、杨阳、曹志威均为省昆第二、三、四代艺术家。本次《桃花扇》巡演由昆曲演出品牌“春风上巳天”运作,“春风上巳天”诞生5年来,始终以市场方式力推传统南昆精品,在昆曲观众中形成了良好口碑。李鸿良表示,这次《桃花扇》巡演,将坚守传统,秉持原汁原味,真正让昆曲规律做主,用纯粹的南昆风格的表演艺术。


选场剧照:《沉江》


两年前,上海大剧院推出的大师版《牡丹亭》荟萃了国内十多位昆剧老艺术家,由著名艺术家、“女小生”石小梅主演的《拾画》柳梦梅一角,别致风采让本地昆曲戏迷大为感叹。石小梅的表演冷峻细腻,演唱柔中见劲,曾承教于“传字辈”沈传芷、周传瑛,得俞振飞指点,是南昆典雅风格的杰出代表人物。


石小梅在新闻发布会上


石小梅表示,这次舞台布景删繁就简,只采用大白光,黑色绒,一桌两椅的最老最传统的舞台场景,没有声光电,没有大制作,舞台上只有十多个演员,没有龙套,戏曲高度抽象的特征得到了最完全的展现。选场的5场折子戏都是精华。北京大学首演,一场1800多座位票提前4个多月便全部售罄。在北京演出后,一些观众甚至追到了苏州看选场。而全本演出还特意在戏的前面特意增加了一套《哀江南》。《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观众在开演后就可以很快沉浸到《桃花扇》的故事氛围中。“以全本和选场形式两天连演《桃花扇》在国内尚属首次。”石小梅表示,这样排演的用意可以让观众能够在全本和选场之间对比参照,“让不太进昆剧剧场的人看全本,可以了解《桃花扇》的概貌,知道昆曲是那么美;让那些懂昆曲的人看经典的折子戏,则更有沉醉之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陈瑞 编辑:王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