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

视频 | 上海街头艺人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柳依

2018-10-15 17:16

现在走在上海街头,说不定你就会和一些有趣的街头艺人不期而遇,在不确定的场合,听一首歌,看一段表演,是一种颇为惬意的生活方式。如今的街头艺人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乞讨卖艺,而成为了上海的一道城市风景线,那么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



水晶球仿佛有了生命,大铁环与表演者合为一体,首度在这个商场门前广场亮相的水晶球达人胡启志,用精湛的表演,诠释着力与美的结合,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一旁的观众也感叹这样的街头表演比起剧场更贴近市民,也可以让孩子懂得街头艺术的伟大,尊重这些艺人。

通过达人秀节目一举成名的胡启志,依然把街头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舞台。从四年前上海街头艺人在街上演无定所,不时被驱赶,到如今可以持证上岗、安心演出,他深切感受到上海对于街头表演艺术的鼓励与包容。

胡启志觉得现在人们看街头表演的看法慢慢在改,也给他了像他一样的街头艺人很好的环境。

从2014年,上海试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以来,街头艺人名单已经10次扩容,从最初8名扩展到将近180人,表演范围也增加到六个中心城区,世界各国艺人通过互相介绍引荐,纷纷来到上海一展身手。

捷克街头艺人雅各布介绍说,在欧洲街头音乐很常见,或许在中国还没有被习惯接受。所以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什么是街头艺术的机会。



在街头领衔表演摇滚版《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节目的是对海归小夫妻,两年前从杭州来到了上海。

刘丽媛说:“我原来在美国读书,在纽约就有街头艺人,我觉得他们水平都很高。在街上反馈特别直接,如果觉得你音乐不好,他马上走掉了,所以你就要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来了上海之后,发现有证,可以名正言顺地,很开心。”

萨克斯表演者华俊毕业于上海交大,今年2月,他还作为上海街头艺人的代表前往新西兰参加元宵晚会演出,这次经历,让他对街头艺人的职业身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回忆起当时在新西兰的演出,街头艺人华俊说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华俊说:“下面有位观众,是位老外,表演结束之后到后台很激动的来找我们说,我在上海见过你们街头表演,这太巧了。其实我们站在街头,很多游客会对你有印象,就会对上海的印象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可能也代表了上海的一个形象,所以一份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

当然,要管理好这些街头艺人也不是件容易事。市演出行业协会与每位艺人签订"不扰民、不设摊、不违章"等上岗守则,街头演出遵循"定点、定时、定人、定事"等十多项职业约定,上岗证定时考核更换。



而在每个点上则采取艺人自治方式,从艺人中选出督导,负责排班每周的节目单,并进行明察暗访。

督导员小元介绍说,比如被别的表演占用等等这些情况,他们都会反映上去,以此来给艺人一个最良好的表演空间,这也是一种保护,艺人也是有守则的。

在表演点位选择上,文化部门会同属地公安、绿化、城管等多部门提前协调确认,既确保艺人演出时不会被打扰,也确保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

静安区文化局局长陈宏说:“点位选择非常重要,我们也不断在总结,目前我们可能会考虑些商业广场、公园周边。”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只要有居民投诉,我们就停演的,我们去协调。我们积累更多经验,有更多区一起来实现,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例子,可以成熟的看,上海的街头艺人有什么更规范的方法。”

多管齐下,规范管理,如今,走在路上,偶遇一场街头演出,驻足欣赏之,已成这座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

街头艺人管理在我国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上海先行先试艺人持证上岗的举措,填补了管理空白。四年多来,上海的街头艺人的人数、演出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都有大幅提升,有效的管理模式,已经吸引多个外地城市前来考察取经。如今,上海正在形成的街头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展现出上海海派包容的城市形象,丰富着上海的城市色彩,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柳依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