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视频 | 幕后花絮丨90后编导们与《诞生在上海》的故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诞生在上海》项目组

2021-06-30 09:26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制作了全媒体系列创意短视频《诞生在上海》,结合“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诞生”为核心概念,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党的诞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诞生、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诞生、《新青年》的诞生、《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诞生、党章的诞生等方面延伸开来,以生动的报道语态、精致的视频表达,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让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融汇共通,着力讲好中国先进分子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上海酝酿、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生动故事,彰显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筚路蓝缕、坚韧不拔,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以在上海点燃的星星之火燎原神州,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



一群“90后”编导们组成的主创团队,为了讲好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的这段历史,脑洞大开,用年轻语态讲述建党百年的故事,打造出一系列受年轻人欢迎的创意短视频,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加深入人心。八集系列短视频每个都用创意让人眼前一亮:与知名阿卡贝拉组合“燃点人声乐团”跨界合作歌曲串烧,用5000张照片拍摄定格动画;



邀请曾扮演过青年毛泽东的演员黄海冰探访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穿越时空”寻找党章守护者的秘密;


黄海冰剧照


用酷炫的穿越机“一镜到底”穿梭于上海13处红色打卡点之间,遍巡见证了重大历史时刻的红色印记;



看“上海通”老外“穿越”回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和90年代,沉浸式体验上海百年巨变;



让“Z世代”正能量“网红”与百年前“新青年”隔空思想大碰撞;


正能量上海青年


工人阶级也有了热血漫画般的“二次元”形象,给厚重的历史穿上充满活力的外衣;


第六集手绘


《共产党宣言》被赋予了生命,历经奇幻漂流来到中国并被广泛传播;


共产党宣言截图


用创新视角遍寻海内外历史资料,以翔实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赢得了专家的认可。



目前,八集短视频已经在看看新闻客户端悉数上线。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些“90后”主创与《诞生在上海》不得不说的故事。


让老歌成为“洗脑神曲”,5000张照片绘就“新时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歌曲创作者,至今人们对不少歌曲还耳熟能详。编导耿博阳“突发奇想”采用无伴奏的阿卡贝拉演唱方式,经过专业编曲、演唱和录制,串烧的效果出人意料,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一些老歌经过重新编曲,甚至颇有“网红”歌曲的潜质。



定格动画的风格清新有趣,但拍摄起来却大费周章,一段几秒的片段往往需要拍摄几十张甚至是上百张的照片,不断调整机位、角度,靠着编导事先的精心策划才得以巧妙连接。35度的高温天里,演员和摄制团队都耗费了几倍于平常拍摄的体力,但对创作的执着支撑着他们力求完美完成了工作。


“95后”编导在工作中重温党史,“探秘式讲述”再现历史瞬间


要讲好党的诞生的故事,就必须从重温党史入手。从四月份起,编导赖瑗就走访了上海的各处红色地标、翻阅历史资料,最终从大量的资料中,筛选出了两个小故事:“一大”被打断的会议和守护“二大”成果——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的故事,来展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勇气。



如何将这两个故事巧妙串联又不落俗套?经过反复斟酌,主创团队最后决定由饰演过毛泽东的演员黄海冰作为本片的“男一号”担纲讲述人。编导在前期仔细踩点预拍,准备场地、道具、服装、灯光……最终一气呵成,按照拍摄场地的时间限制,在一天内完成了所有工作。


“司机师傅都觉得我的工作完不成了”


据2020年统计,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现存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包括旧址、遗址497处,纪念设施115处。编导周智敏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做足案头功课,同时实地走访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了解这些红色印记的背景、故事和现状,最终最确定了13处红色资源拍摄点,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诞生和壮大的故事线,以全新的语态和形式展现这些红色资源,让更多人通过上海的红色资源去了解中国共产党。


打卡点拼图


FPV穿越机无疑是当下年轻人最爱的炫酷拍摄方式,于是主创团队决定“一镜到底”,把画面效果做到极致。经过与各方面逐一协商、反复沟通,这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大胆”计划逐渐成型。而为了提前提高工作效率,摄制组在一天内安排了13个场馆的前期踩点和部分预拍摄。当司机看到出车任务单,都不禁感叹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大家就是凭着“死磕”的精神,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出现意外及时调整,终于在当天下午五点半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待到正式拍摄、剪辑、后期制作完成,片子成功推出,听到无数“炫酷”的评价,编导不禁感叹:能有这样的效果,哪怕晒脱一层皮也是值了!



“‘歪果仁’比我还了解上海”


Steven Weathers在上海生活了15年,参演过《蜗居》、《杜拉拉升职记》等热门电视剧,还曾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不但普通话说得特别溜,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海通”。这次拍摄“穿越大戏”也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拍摄前一天他还在另一个片场,工作完成后连夜赶到湖州影视城,与摄制组对剧本。待第二天一早开机,Steven转眼就穿越回了1921年的上海,紧接着又回到解放初期,随后又来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精心设计的服化、场景,配上后期特效与有年代感的背景,毫无违和感。


作为“上海通”的Steven,在现代场景的拍摄中更是让主创团队“惊艳”,不仅能推荐更好的拍摄场景,还主动提出台词中一定要强调“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连突遭大雨时都能带领摄制组找到更便捷的转场线路。Steven的种种表现让编导王抒灵不得不发出“灵魂”自问: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上海人?



不会订盒饭的灯光师不是好编导


“新青年”是《诞生在上海》系列最早开机的一集,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编导卢梅曾反复思考如何表现“两代青年的力量”。而经过了这两个月,她不仅从革命前辈和两位主角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也从一起共事的小伙伴的身上看到了当代青年闪闪发光的样子。



相较于日常的新闻采访和专题拍摄,主创团队都深深体会到此次拍摄与以往的截然不同,体验了众多“第一次”。从演员的档期排定到化妆发型,从拍摄场地的协调到摄制组的餐食住宿,都需要逐一落实安排,仅凭一个编导根本无法完成。此时,制片人和其他分集编导纷纷伸出援手。于是,在通告表格当中,他们有的是制片,有的是灯光师,有的是无人机飞手,有的是场记……


通告表


在拍摄当天,卢梅惊喜地发现,演员转场之后,下一个场景的机位早已安排妥当;拍摄结束之后,按照工作群里的导航走进一家路边小店,热腾腾的工作餐也已经准备妥帖。一切都是那么地井然有序。大家齐心协力,就是工作中最美的样子。


让历史在“热血漫画”中动起来


一百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救劳苦大众于水火而投身工人运动,生命也因此永远定格在了22岁、25岁、31岁……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召唤着他们无畏前行?


孙良惠大合照


在前期收集资料时,一张老照片引起了编导楚华的注意。合影中唯一一个被标注为“名不详”的人,他究竟是谁?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里,楚华找到了答案。他叫孙良惠,是上海纺织工人中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从在纺织厂里受尽压迫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工人半日学校的学生一步一步成为领导工人运动的先锋,孙良惠的成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诞生的历史意义。


关于孙良惠的公开资料并不丰富,而那张他被标注为“名不详”的合影,是目前经过考证的孙良惠唯一存世的影像。那么该如何讲述他的一生呢?主创团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最后决定用“热血漫画”这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来演绎这个人物。但即便如此,还是要找到足够多的史料作为创作的基础,才能最大程度地在动画中还原历史。


孙良惠手绘形象


在普陀区沪西革命史陈列馆中,楚华找到了由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孙良惠》一书,紧接着又顺着线索拜访了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工人运动研究的专家,由此获得了更多关于孙良惠以及上海工人运动的珍贵史料。有了这些扎实的历史资料作为基础,主创团队为孙良惠设计了“二次元”形象,动画脚本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就这样,一位曾经“名不详”的工人运动领袖的形象,通过一帧一帧的手绘在人们眼前渐渐生动了起来。


举着共产党宣言游遍上海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共产党宣言》在建党百年的时间点上无疑是各大媒体争相传播的热点。讲述同一个故事,如何更引人注目呢?编导李珂“奇思妙想”地决定,干脆让《共产党宣言》自己讲故事。



把一本书拟人化,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可能是最直接的。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摄制组平举夹着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三脚架走过大街小巷,穿梭于浦江两岸。李珂甚至自嘲,“这个场景看起来有一点滑稽”。



拍摄的阵仗看起来不大,却十分费劲。为了让这本不足一斤重的《共产党宣言》稳稳地“躺”在镜头前,摄制组先在三脚架上安装了一个约四公斤重的“万向怪手”来固定书,接着又挑选了一款质量较重的金属书立给书做支撑。举着如此笨重的三脚架,还要保证行进过程中镜头足够稳定,这对摄像的臂力的确是个挑战。为了保证在不同场景下《共产党宣言》呈现出的角度位置尽量一致,每换一个场景,摄制组都要重新调整这些装置,每次调整的时间甚至比拍摄的时间还要久。


海量搜寻,原创研究结论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在上海?为了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将这个问题向观众讲述到位,编导朱厚真搜集比对了大量海内外历史资料,并向上海社科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浦东党校、上师大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档案馆的多位专家请教探讨,最后决定从人口规模、新闻业发展、工人工厂数量等维度来解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土壤。



为了让论述更加直观生动,朱厚真打算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她一头扎进了上海图书馆的书海和近代报刊数据库中,从《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国报刊词典1815-1949》、《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汇总》中录入的1687条从1841年到1912年全国新建工厂数据,和3894条从1822年到1930年全国各省、直辖市新创办的报刊、杂志的数量对比,从而得出了“上海在当时出版的报刊杂志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上海的工厂数和工人数量都超过了全国的四分之一”等原创性的结论。这些发现最终都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在梳理上海人口的历史数据时,朱厚真通过专家们的过往研究了解到,一本出版于1985年的海外论文集或许会对撰稿有所帮助。但在她寻遍国内各大图书馆、书店和互联网之后却仍然一无所获。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从一位旅居德国的亲戚那里传来了发现这本论文集的好消息。这篇《公元800年到1975年世界城市体系研究》(The System of World Cities, A.D. 800-1975, Christopher K. Chase-Dunn)提供了1850年到1930年世界十大城市的排名和人口的计算结果。有了这组数据的支撑,朱厚真自信地写下了“卓越的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性让上海对于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兼容性都格外地高”这一结论。


随着数据在时间线上的可视化跑动,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无论是从人口、交通、政治、经济的角度,还是论其国际视野、思想包容、阶级基础,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上海这样,拥有孕育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绝佳土壤。



《诞生在上海》全媒体系列创意短视频已经完美收官。从这些幕后故事中,可以看到新生代编导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看到了融媒体中心的年轻人面对媒体融合创新的挑战时,迎难而上、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他们为庆祝建党百年交出的优秀答卷,更是年轻一代用创造力和汗水为青春写下的精彩注脚。


(素材来源:《诞生在上海》项目组)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