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土黄色的端午

时讯

看懂上海

2018-06-17 17:53

之前阿拉“看懂上海”一位老朋友@那些飘雨的日子 在后台留言说希望能看到关于端午节的内容,那这期就分享程乃珊老师的一篇《土黄色的端午》,一起来品味程乃珊老师笔下老上海的端午节吧。



旧时的老商号都没有礼拜天休息日,但一年中四个大节也会破例放伙计假,那就是过大年、清明、端午和中秋。可见,这四大节日在传统上的分量。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节日,过大年当然是大红喜庆的,清明应当是青嫩色的,就像青团的颜色,充满怀念却又因为在春天里,无处不布满生机;中秋是温馨的,所以我觉得她的色调是温暖的蓝色;端午又称端阳,已近盛夏,“火”很重,再配着艾叶和菖蒲的烟熏味,还有童年时代听到的凶煞的法海和尚的传说和充满悲情的屈原投江的故事。我也不喜欢端午的香袋,那种香带着浓浓的中药味,老让我联想起那恐怖的又黑又苦的中药。赛龙舟我也不会欣赏,在从前沉闷的农业社会,娱乐少,年轻人有使不完的力气,倒是十分热闹。现在大热天的,汗流浃背的,让人看着都觉得累,只是图个热闹。总觉得端午的色彩是黄颜色的,不是那种明快的黄,而是带点悲怆的土黄。


老底子上海庆端午赛龙舟


幸亏端午有粽子,那清香翠绿的粽叶为土黄色的端午抹上一笔悦目的色彩。笔者不太喜欢吃粽子,但粽子包裹着太多的童年回忆。老上海人家,习惯自家裹粽子,然后作为节日人情互相赠送,很少去买现成的粽子。


端午前一个礼拜,弄堂里各家后门口——上海人家的厨房总是在后门,后门虽然比前门要简陋,但风景远比前门生动。从各家后门飘出的饭菜香,你就能触摸到时令的脚步。上海人端午节的厨房的繁忙和热闹,大约是仅次于大年夜和中秋佳节。后门口一溜儿都是忙着裹粽子的女人们,孩子们则端着板凳坐在边上,听着许仙白娘娘和法海和尚的故事,有人还会学着名角在越剧或沪剧《断桥》《借伞》的唱段,还真学得惟妙惟肖呢!



这样的风景而今已经永远消失了。自家裹好的粽子,第一个相送的就是左邻右舍,然后是出嫁女儿,或者至爱亲朋。粽子本身并不值钱,主要是一份情意,让女儿感到娘家的温暖,让老亲老友重温笃实的交情。


上海女人的手就是巧,裹出来的粽子硬扎又精细,你真想象不到,看似娇滴滴、嗲悠悠的上海女人,手劲会这么大,或许这就叫软硬功吧!



如果你认为上海的小姐太太只会跳跳舞、逛逛马路那就大错特错了,笔者(指本人作者程乃珊,下同)的婆婆(北京西路绿屋的大千金,中西女中出身),甚至包括绿屋的女主人(贝家九小姐)都做得一手好菜,结得一手好绒线,当然也裹得一手好粽子。


道理很简单:自己不内行,如何指挥和管理保姆?


笔者的婆婆健在时,每一年端午节都要带着保姆亲手包粽子,连豆沙都是自己捏自己炒的。裹好的粽子放在一个个网线袋里,每个袋里都写着备送人家的名字,那多为婆婆几位出嫁的姑娘,还有她娘家的姐妹和她的老同学,如此七大姑八大姨的,那副腔调堪为壮观。煮肉粽也有讲究,一定要与咸蛋一起煮,如此,咸蛋里的咸蛋黄会特别油,而肉粽会特别香,这就叫互相渗透吧!



自家裹的粽子与外面买的截然不同,除了用料更加讲究,还富有个性,外面的粽子是行货,自己裹的粽子是原创的。大家一面品味着亲朋好友送来的粽子,一面评着谁家的粽子好吃。我真后悔没有跟婆婆学一手。


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型,好多家庭传统文化都失去了传承,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文章来源:程乃珊《土黄色的端午》

图片来自网络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

(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