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你所不知道的残奥“天团”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心灵鸡汤”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抒灵 王一鸣

2016-09-24 16:01

你是我的眼 我是你的手


田径T11-13级女子4×100米金牌获得者周国华是一位盲人运动员,当她20号晚上走出首都机场通道的时候,听到排山倒海一般的欢呼声,她的领跑员贾登璞马上握紧她的手告诉她现场的情景:“整个大厅都站满了人,有横幅还有鲜花,都是献给我们的!” 


与奥运会选手相比,残奥会运动员们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加显著。因为对于一些失去双腿的运动员们而言,其他能走的队友就是他们的拐杖;而对于一些失明的运动员来说,看得见的运动员就是他们的眼睛。大家虽然身体各有一些残缺,但团结在一起,却更加完整。本次里约残奥会的107金中,团体项目的金牌就有12块。


21号早晨,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到达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暂住在此的运动员们正在公寓楼下打包行李。虽然有不少运动员撑着拐杖或坐在轮椅上,但完全不影响打包的速度和进度。轮椅击剑队的凡领队告诉记者:“无论是吃饭、日常进出、打包行李,我们的运动员总是扎堆在一起,互相配合,高效完成。”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天团”里特别生动。


我和你没有什么不同


在很多人眼中,残疾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是天生的两个对立面。然而,“天团”成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摆脱了这种偏见。


21号清晨6点15分,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操场上,记者看到已经有好几位失去双臂的运动员在进行跑步锻炼。他们不需要倒时差吗?肯定不是。但他们真的又开始奔跑,又开始训练。


早晨运动员奔跑的背影 “不倒时差,继续奔跑”


“我觉得我和正常人没有任何不同。”轮椅击剑队的周景景告诉记者,“我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除了不能再站起来了,我觉得我能做到其他任何想做到的事。”周景景在本届里约残奥会上获得了个人重剑B级、团体花剑、团体重剑三枚金牌和个人花剑B级银牌,是全队成绩最好的运动员。她脸上的坚毅和自信让人完全无法把她和一个身体受过重创的人联系到一起。


轮椅击剑队总教练庄杏娣已经76岁的高龄,是中国击剑史上的传奇人物,培养出了亚洲第一个奥运击剑冠军栾菊杰。她告诉记者,带轮椅击剑运动员,比带健全的运动员感触更深。“给他们指导,好像也是给自己上课。”庄指导说,“轮椅击剑的孩子们比健全人练得更拼,由于下身固定在轮椅上,他们的腰腹和腿脚很难使上力,所以他们付出得也比健全人更多。我虽然是他们的教练,但我更敬佩他们。” 


周景景的队友荣静——本届里约残奥会的三金得主,张口就给看看新闻knews记者背了一句“大魔王”张怡宁“语录”:“有时候你赛前和对方一握手,你就知道她要输了。”击剑是一个戴头盔的项目,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看到对手的脸。但荣静觉得,击剑,最关键的就是心态的比试。剑指对手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心理状态,那也是击剑运动最大的魅力。


得到的关注不够?不,我们很知足


荣静告诉记者,在闭幕式的时候,看台上有位外国观众对着她招手,大喊“Rong!Fancy!”让她特别意外又激动。的确,相比奥运会而言,残奥健儿们所获得的关注和掌声太少了。但是,让记者感动的是,队员们说,这样也好,压力没那么大。在里约的奥运赛场上,只要能坐满观众,听到观众们的掌声,运动员们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运动员们回京,大巴车上歇一会儿


田径F43/44级女子铁饼金牌的获得者姚娟是残奥会五朝元老,不折不扣的老队员。但同时,她也是队里的开心果。尽管回国后密集的活动让运动员们颇感疲惫,但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姚娟爽朗的笑声,有她在的地方气氛也总是最热烈的。当记者问及大赛经验丰富的姚娟最喜欢的比赛举办地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 


战胜自我又团结奋进,身残志坚而乐天达观。这就是可敬又可爱的残奥运动员们的真实写照。 


(编辑:余寒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