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子午编辑室】疯狂“学而思” 到底谁该思?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赵菲菲  郝苗苗

2016-11-16 00:12:55

最近,一篇名为《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的记者调查,将校外培训,推上了风口浪尖。文章直指名为“学而思”的培训机构捆绑无数家长和学生。具体表现为,为了一个入学名额,家长可以彻夜在教学点排队,会提前设定闹钟参与手机APP秒杀。有的家长为了抢个"好"老师上课班级的名额,还苦苦等候了两年。总之,想进学而思,一切都得靠“抢”。



“学而思”是一家为3到18岁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机构,在全国25个城市建有分校,仅杭州分校就有10个教学点。由于每个点的培训班层次不一,人数不一,很难准确估算它的学生规模,但杭州的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就有六到八成的学生就读学而思。
学而思的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等。一些家长介绍,它的教学进度很超前,学校里需要学五个月的数学课程,在这里只要15次课就完成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联系到了一位曾经在学而思就职的培训咨询师杨昊,据他介绍,学而思的教学模式为小班教学,一个老师最多对应16个学生,上课时间在周五晚和周末,每节课两到三小时不等,要求家长陪读。
而学而思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它的奥数特色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块和体系,应试和应赛颇有成效。


【学而思前培训咨询师杨昊:学而思的奥数体系应试和应赛颇有成效】


看到学而思,不免让人联想起同样被追捧的百花私塾。今年5月,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走访该私塾时看到,家长排队40多个小时,一个黄牛号炒到5000多元,只为了在21人小班中占有一席之地。



家长如此不辞辛劳,背后却也有着道不尽的苦水。武汉一位妈妈就发出了名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讲诉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花很多钱报各种培训班,控诉"变态的培优市场"和不公平的升学门槛,引来许多家长共鸣。



实际上,校外培训机构的成长沃土,就是源于"小升初"统考被喊停。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小升初"统考被取消。不过,这个减负的初衷却在随后20多年间被异化。很多家庭瞄上了另一条路----上优质的民办学校。因为民办学校可以考试,可以凭成绩来掐尖。
尽管教育部要求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不得以考试方式进行学生选拔。但学校往往有自己的选拔方式,象广州个别学校就举行了所谓的知识竞赛。因此,校外培训机构的出现,正好对应了家长的需求。校内的减负空间,在校外,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倍回到学生身上。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价说,校内减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促成校外增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另外是仍然以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选拔学生。在应试导向下,不管政府如何颁布“减负令”,家长都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社会培训机构也会有更多的生意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应试导向下 “减负令”失灵 家长焦虑】


许多的尴尬和无奈,似乎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在一边埋怨一边推波助澜。舆论热议,究竟是谁之过?
是家长错了吗?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孩子各种拼,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这一定是做家长最累的时代。道理人人都懂,但面对现实,家长怎么能淡定呢?
是学校错了吗?学校响应行政命令,给学生减负。这几年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校内转到校外,从侧面说明减负也有了一定成效。
是校外培训机构错了吗?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只要不违规、只要有生存空间,学而思们何错之有呢?
那么到底该从何思考这场学而思的疯狂?11月1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表示,校内减负校外加的现象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文章说,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那么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看看新闻Knews媒体评论员任大刚提出,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不只是中国大陆独有,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有类似现象。可以说,这不单纯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与文化相关。
要进行改观,任大刚认为并不容易,需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和改革中高考制度,也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改变对人才单一的评价机制,不为分数所困,让能工巧匠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评价多元,对分数的追捧也自然降温。而这,已经不仅仅涉及教育问题,还涉及社会资源分布、社会就业、社会发展阶段等系统问题,也需要社会在更大层面反思、作为。




【看看新闻Knews媒体评论员任大刚:改变人才单一评价机制 对分数追捧也自然降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