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视频 | 上海电视60年——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文韵  邢晓宇

2018-09-27 19:33:45

上海电视即将迎来开播60周年的日子!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业的老前辈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播出了上海电视台的第一个电视画面,此后近60年间,一代代电视人时刻牢记主流媒体责任,不断追求卓越、团结奋斗、创新探索,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努力打响上海电视这块文化品牌。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上海电视的发展历程。



当这几位白发长者走上舞台,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都是60年前参与上海电视台开播第一天工作的开台元老。


这位银发老人,是已经88岁高龄的许诺老师,1958年10月1日18:58分,她坐在切割台前,推送出了上海电视的第一个画面。



上海电视台一级导演许诺说:“我就是要从头跟到底,当时没有录播的,从台标出来,一直到"晚安再见",如果两个小时节目,我必须从头至尾坐在导控室,切换里面导演所需要的画面。”


今年82岁的沈西艾老师,在开播那天担任报幕员。说起自己的从业生涯,她自豪地说,自己见证了许多改革开放中重要的历史时刻。



上海电视台第一任主持人沈西艾回忆:“当时,有一个农村人民公社成立,七一人民公社转播,还有就是国庆节、五一节,所谓大演播,都是结合当时的宣传内容,紧密地结合当前的一些形势,这是我们新闻人员的一个责任。”



试播时期,上海电视台每周播发两次电视节目,每次大约是两至三个小时,内容主要是新闻、文艺节目和电影。


随后的这些年里,上海电视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老电视人们踩着黄鱼车,扛着电影摄像机,拍下了第一条电视新闻,制作并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率先在1959年的春节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台春晚。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



建台伊始,上海电视人就明确了新闻立台的宗旨。一开始一直用的是摄影机和16毫米胶片来拍摄新闻片,它和拍电影一样,需要洗印、剪辑、配音等多道工序才能播出电视新闻,时效性难免要打折扣。


原上海电视台记者邬志豪说:“80年代初电子技术先进了,就使我们告别了摄影机、背包机,它是两个机器分开来的。”


1984年7月,摄录一体、声画同步的摄像机完全替代了胶片摄影机,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此大大增强。


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播印海蓉说:“ 在这个发展进程当中,我能够亲眼见证、亲身去体会、而且去把这样的这个看到的、听到的传播出去上海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更是事业发展带来的黄金时代。”



除了新闻,综艺、电视剧、纪录片百花齐放,上海的电视人们又创办了以《综艺大世界》、《戏剧大舞台》、《体育大看台》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节目,他们拍摄的电视剧《孽债》、《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等播出时的全城热议场面,至今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


而当时间进入新世纪,电视人也从来没有停下开拓前行的脚步。近几年,《诗书中华》、《喝彩中华》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博得满堂彩,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纪录片《人间世》、《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大型舞剧《朱鹮》等更是在海内外享有声誉。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助理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能够把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电视去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树立起这样一种文化自信,那我觉得是上海电视的一份荣幸和荣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传播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也以融合发展的姿态主动出击,直面挑战。上海电视人利用自身内容资源优势,探索媒体融合,多渠道分发,让优秀的内容能够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慧莹:“我们过去是为播出服务而现在是为传播来服务,就是我们不再受限于这个大屏的展示,而是要去找在小屏、在手机端的这样以后总传播,我们怎么样把创新表达来为更多的人接受。”


上海电视已经走过了60年,在老中青电视人们一代代的努力下,上海电视仍将继续坚定前行。


60年来,上海电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紧贴时代脉动,真实记录社会变迁,伴随着这座城市发展繁荣,取得了丰硕成果。风雨兼程,我们见证收获,眺望前程。上海当前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对上海电视事业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更新任务和更高要求。上海广大电视人将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使命,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再谱新篇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文韵 邢晓宇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