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视频|963天庇护30万难民 "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沪隆重揭幕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谢丹青
2017-12-14 15:15:13
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也是二战时期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上海南市难民区建立80周年。今天,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正式揭幕,部分当年的难民代表见证了这一时刻。
树立在上海城隍庙的门口的这座纪念碑,揭开了上海南市难民区这段尘封的历史,告诉世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曾有三十万难民在此得到了庇护。
上海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安全区,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南市方浜路以北、民国路(今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的地区所建立的专供中国难民居住的军事中立区(著名的上海城隍庙就在其中)。创立人饶家驹1878年出生于法国,1913年,饶家驹来到上海。从此在上海生活了27年,担任过徐汇公学、震旦大学的教师。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他振臂高呼,说动中日双方,建立南市难民区,从1937年11月9日到1940年6月30日,难民区运作32个月,是二战期间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战时平民中立保护区,它保护了至少30万难民,并创造了难民救助的“上海模式”,包括南京的国际安全难民区,也是借鉴了饶家驹南市难民区的模式。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签约,饶家驹在中国建立及维持难民区的举措作为成功经验载入了公约,被称为“上海模式”、“中国模式”。这个公约是饶家驹“上海模式”的延续,今天该公约的签字国达196个国家。
上海南市难民区的这段岁月,长期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纳入“中法友好年”项目。2015年,上海SMG广播新闻中心与上海音像资料馆首次发现了饶家驹与上海南市难民区的珍贵影像,察觉到这是一个关乎国际人道救助与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选题。SMG东方广播中心、
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随即成立了“南市难民区项目组”,由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担任顾问,对这段历史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拍摄工作。项目进行两年来,已采访和拍摄海内外见证人及相关学者40余人,累积素材总量达70小时,并在全球范围内采集与“上海南市难民区”有关的珍贵历史影像。
2017年国家公祭日之际,由上海市历史学会、SMG东方广播中心、
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建立的 “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
,于12月14日在上海市方浜中路249号上海城隍庙落成并隆重揭幕。届时,一批难民代表和SMG抢救性发掘的成果将与公众见面。取材于上海南市难民区历史的儿童绘本《口袋里的爷爷》和融媒体产品《寻找饶家驹的朋友圏》也在今天同步首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谢丹青 编辑:祝闻豪)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